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09-11-27

傅斯年講座

09:31 Posted by sharpy No comments
今年中研院史語所的講座,請到牛津大學Jessica Rawson教授。官方對她的介紹如下:Rawson教授是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學專家,1990年榮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她專長中國周漢文化、中國古代禮儀青銅器、中國古代裝飾傳統研究,並出版許多相關著作。自1975年開始,她多次參加中國的考古遺址挖掘工作。為表彰她對中國研究的突出貢獻,英國女王授予她爵士頭銜榮譽(2002年)。

(以下是非官方資訊)還記得去年的傅斯年講座請到鼎鼎大名的史景遷,不過演講內容,坦白說,只是普通而已。至少以我聽的那一場來說,並沒有特別令人驚豔的東西。若把歷年傅斯年講座邀請的學者排列出來,應該是蠻有趣的名單,似乎有邀請過如王賡武、斯波義信、Denis C. Twitchett、許倬雲、饒宗頤、裘錫圭,可惜在網路上找不到完整的資料。

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
Warden
Merton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Stimulating Chang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States and Inner Asia

第一場
講 題:New forms of jade and agate ritual burial dress in the Western Zhou and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tributions from beyond the Chinese States
時 間:98年12月7日(週一)上午9:30
※演講前頒發「傅斯年獎學金」

第二場
講 題:Exotic artefacts and stone tombs, Interaction with Inner Asia in the Qin and Han periods
時 間:98年12月8日(週二)上午10:00

第三場
座 談(Symposium):Realistic animal motifs in jade and bronze, 1200-700 B.C.
時 間:98年12月10日(週四)上午10:0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2009-11-04

東亞百冊經典 台灣上榜15本

22:01 Posted by sharpy No comments
東亞百冊經典 台灣上榜15本

* 2009-10-31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若要在東亞地區選出當代一百本經典書籍,哪些書能夠榮登榜上?備受各界矚目的「東亞一百冊」經典書目,於十月廿九日在韓國舉行的「東亞出版人會議」中出爐,預計明年四月在中、台、港、日、韓五地出版導讀手冊,並以五年完成這一百部經典的中文(含繁、簡體)、日文、韓文三種語言的翻譯工程。

 「東亞一百冊」以文學作品之外的人文學術書籍為對象,其中,中國、韓國、日本各占廿六本,台灣十五本,香港七本。

 牟宗三等學者 重量級著作列入

 台灣上榜的十五本書,包括重要思想家牟宗三的《政道與治道》、殷海光的《中國文化的展望》、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文學評論家王德威的《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廿家》,以及徐復觀、葉榮鐘、李亦園、楊國樞、唐君毅、余英時、方東美、張光直、林毓生、張灝、杜維明等學者的重量級著作。

 代表台灣與會的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強調,台灣和香港因為作者或出版地域難以切割,書單應該合併看待,如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張佛泉的《自由與人權》等書,主要的流通與討論都在台灣,但因最早出版版本在香港,所以書單歸在香港名下。

 「東亞一百冊」聚焦於一九五○年代以後,也就是戰後至今的當代人文學術作品,唯有中國因經歷文革前後長期的中斷,因此將範圍往前推到一九四○年代,選出朱光潛、梁思成、梁漱溟、陳寅恪、錢鍾書等人的重要著作;韓國書單則特別呈現出戰爭的影響。

 人文思想範疇 難用省籍來區分

 林載爵表示,台灣書單由五位不願具名的學者共同擬定,他特別提到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葉榮鐘的《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為兩部談論台灣本土歷史的代表性著作,所有學者一致力薦;而王德威評介中、港、台、馬華兩岸四地文學的《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廿家》,則是全面且經典的華文文學評論,不容忽視。

 綜觀台灣書單,林載爵認為完整呈現出台灣當代思想發展的軌跡,包括一九五○年代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評估與詮釋、一九八○年代民主化與西方思潮的引介,以及一九九○年代以來的本土化運動。

 因此,雖然書單中多位作者並非生於台灣,余英時、黃仁宇等人甚至沒有在台灣長住的經歷,但林載爵強調,台灣吸納這批來自大陸與香港的傑出學者,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背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在台灣出版、傳播著作,也讓中國文化的現代詮釋,意外在台灣開花結果,一九八○年代中國開放後,這些書又流傳到對岸成為暢銷著作,「在人文思想的範疇上,是無法用族群、省籍來區分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