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任何一張現代的日本地圖,你會在這個國家的最北端,發現一塊名為北海道的廣大土地。北海道的面積佔了日本國土的五分之一,相當於台灣的2.3倍大。它供應日本國內大量的農產品,擁有許多著名的觀光景點,還曾經主辦過冬季奧運會。但不過在150年前,大多數日本人對於這塊北方大地,都還非常陌生。
十八世紀末,有位名叫最上徳内的日本探險家,隻身來到了這塊陌生的土地。他學會當地原住民的語言,同時蒐集大量的情報。回到江戶之後,他向德川幕府建言,北海道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定要積極地經營。但江戶的執政者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當時德川政府的勢力,只及於北海道最南端的一小塊區域,剩下的部分,對於他們而言,不過是化外之民所居住的化外之地。
可是1868年成立的明治新政府,對於北海道,卻採取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們已經認知到,北方的俄羅斯,對於這塊廣袤的土地,也有著強烈的興趣。在這個背景下,明治政府也決定要擴張勢力,把北海道變為日本國土的一個部分。這個新的政策,不僅改變了北海道,也改變了這塊土地上所有居民的生命。
位於札幌的北海道舊道廳 |
為了改善人力短缺的問題,日本政府嘗試過各種不同的手段,包括設立妓女戶,引進囚犯和中國的農民,並且推行屯田兵制度,招募了許多武士前來。這些武士在進入明治時代後,喪失了原本的特權和國家的俸養,只好遠赴北海道工作,夏天當農民,冬天當士兵。
同一時間,日本也開始在北海道建設一座新的城市:Sapporo,札幌。札幌是沒有歷史、沒有身世的城市──它是由人工打造出來的計畫都市。在這一點上,札幌和同為計畫都市的京都,倒是有著奇妙的類似。只不過一千多年前,日本在建設京都之時,取經的對象是中國,如今則換成了美國。
除了都市之外,北海道整體的規劃,都深受美國影響。當時,明治政府從美國聘請了一批顧問,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是時任麻州農業大學校長的克拉克博士(William S. Clark)。 克拉克博士專長於植物學。1876年,他在日本政府的邀請下來到北海道。他相當喜愛這個地方。對他來說,北海道有點像故鄉──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只是氣候更加宜人。
克拉克博士在日本,前後不過停留了八個月,卻留下了重要的印記。他擔任札幌農業學校(後來的北海道大學)的總教頭,並且親自開班授課,以全英語教學。他在麻州農業大學的生活並不順遂,卻在北海道找到知音。當時美國人認為麻省要走向工業化,對於農業大學並不重視;急於改造北海道的日本人,卻是熱情地擁抱克拉克。他的政策建言,被大幅地採納;他的教育理念,也在地球的另一端得以實現。
1877年的4月16日,克拉克博士準備離開北海道那天,他對著來送行的學生們說:年輕人,要胸懷大志!(Boys, be ambitious!)
愛奴人的照片,攝於十九世紀(來源:Wikipedia) |
在明治政府與外國顧問的合作之下,北海道很快成為了日本的糧食基地,以出產小麥、馬鈴薯和各種乳製品而知名。但就在快速變化的同時,有一群人的生活也遭受強烈的衝擊,他們是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奴人。
早在明治政府把勢力延伸到北海道之前,愛奴人就已經居住於此地。他們一般以狩獵為生,不受日本政府管轄,但也和日本人有密切的貿易關係。愛奴人長得濃眉大眼,和我們一般印象中的日本人不太一樣,反倒是和歐洲人有點像。在許多繪畫中,愛奴的男性通常留有一臉大鬍子,這和一般的日本男性也不相同。
但當北海道變成日本領土一部分之後,愛奴人也理所當然了成為了所謂的日本人。按照當時的法律,日本已經不存身分制度,也就是說,不管出身貴賤,也不管職業種族,所有國民都一律平等。但只是理論,實際上飽受歧視的族群還是所在多有,愛奴人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明治政府高舉的「文明開化」旗幟之下,愛奴人不是被迫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就是被視為落後的一群人。1903年,在大阪舉辦了一場博覽會,北海道的愛奴人被當成展示品,供人觀賞;同一個展場之內,同樣作為展示品的,還有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隔一年在美國聖路易有另一場博覽會,愛奴人又一次被當成了展示品,和北美的印地安人放在一起。一直到今天,愛奴人都還在為平等的地位奮鬥著。
為了在北海道發展農業,明治政府改變了北海道的自然環境。受到衝擊的不只是愛奴人,還包括當地的動物。比如北海道的狼群,就因為被認為有礙開拓而遭到大量捕殺。之後一名美國顧問Edward Dun,更提出了以藥物毒殺狼群的建議。到了1896年,北海道的狼群已經完全滅絕。
這是一個相信人定勝天的時代。憑藉著科技,人們似乎可以不斷地征服自然環境。就在北海道這個新領土被改造成農業重鎮的同時,日本國內的工業也開始快速發展。而這一波工業革命中,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就是我們下一次的主題: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