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候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美國一個年輕教授要升等時沒過,沒拿到終身聘。原因之一是審查人知道他除了寫論文之外,還寫部落格,從而斷定:此人不夠專注在學術研究。
口耳相傳的故事,當然搞不太清楚細節,比如這位年輕老師在傳統學術研究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寫論文)如何。部落格究竟是關鍵的原因,或者是某種被製造出來的傳聞,也不得而知。總故事是這樣的。
不過本週去一個Technology and Historian in the 21st century的seminar(這是我這學期參加的一個小型working group,十來個人,每兩個星期見面一次,討論資訊科技跟歷史研究的未來。非常有意思,不過得有時間再來細講)。當天來客座的主講人Jo Guldi倒是提了一個相反的觀點。
她說,部落格非但不是學術這條路上的絆腳石,反而可以幫上不少忙。她說,現在很多出版社,包括大學出版社,對於寫部落格或推特的寫手(這裡是指寫的好的人),其實是有偏好的。因為這表示你的寫作具有一定的水準,尤其以推特這一類的媒介來說,你不能寫的太長,如果還能吸引人,表示你有能力用精簡的方式寫出吸引人的文字。
聽起來有一些道理吧?所以,如果你打算有一天出一本書,現在,現在就開始寫你的部落格!
當然實際情況會比這複雜一些。比如,我就聽過這樣的例子。有些人會在部落格上記錄很多東西,包括自己見了誰,跟誰談了什麼什麼。這裡頭就牽涉到一些倫理的問題,因為對方不見得都想私底下的發言公諸於世。
不過撇開這些問題不談,寫部落格還使滿有趣的。我也常常在別的部落格中學到很多。(比如甘懷真老師的部落格)大概在學院裡頭讀書或工作的人,不免都覺得有些想法無法妥當的擺進傳統的論文中,可是又有種衝動覺得不講不快。這些想法或者粗糙,或者片段,不夠連綴成篇,不過說不定有一定的價值。
當然,要維持一個部落格真的不容易。尤其像我這種意志軟弱的人,會持續地更新,要不是就是太閒了沒事幹,要不然就是像現在被期末報告纏身需要偶爾從書堆中出來透透氣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對,這不是開玩笑的。)
但是其實也不一定要寫的多長或多頻繁。我也設想過,比如說有一群人,大概就三五個吧,輪流經營一個部落格,一個月每個人寫的一兩篇,其實就很多了。當然,這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順便提一下,如果你看到這一篇文章,你剛好有一個部落格是跟歷史相關的,或者你看到一個非常好卻沒什麼知道的部落格,都歡迎告訴我們。我可以幫忙加入右方的Taiwan Historian Network,那是一個RSS的廣播平台,非常陽春。不過當初在一位台大圖書館神祕的何先生技術支援下架起來的,主要就是希望讓有在台灣跟歷史相關的部落格,都能讓更多人被看見。
其實網路平台還可以玩一些別的東西。比如最近想到,何不來做一些podcast?可以是獨白,也可是對談,搞不好可以訪問一些學者,請他們談談他們的想法之類的。我想到的當然是http://newbooksnetwork.com/,這網站定期會請研究者談他們的新作,我之前聽過的是這個與東亞研究有關的http://newbooksineastasianstudies.com/,由Carla Nappi主持,最近一期訪問了Stanford的Thomas Mullaney。
何不也來一個中文的?前一陣子中研院的明清研究會訪問了一些學者,做的很好,每次看都滿有收穫的。不過又要訪問又要整理稿子,想來是頗為費工吧。用podcast會不會可以嘗試的路子呢?
當然,部落格要寫,報告也得乖乖寫。所以得回去寫報告了。
口耳相傳的故事,當然搞不太清楚細節,比如這位年輕老師在傳統學術研究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寫論文)如何。部落格究竟是關鍵的原因,或者是某種被製造出來的傳聞,也不得而知。總故事是這樣的。
不過本週去一個Technology and Historian in the 21st century的seminar(這是我這學期參加的一個小型working group,十來個人,每兩個星期見面一次,討論資訊科技跟歷史研究的未來。非常有意思,不過得有時間再來細講)。當天來客座的主講人Jo Guldi倒是提了一個相反的觀點。
她說,部落格非但不是學術這條路上的絆腳石,反而可以幫上不少忙。她說,現在很多出版社,包括大學出版社,對於寫部落格或推特的寫手(這裡是指寫的好的人),其實是有偏好的。因為這表示你的寫作具有一定的水準,尤其以推特這一類的媒介來說,你不能寫的太長,如果還能吸引人,表示你有能力用精簡的方式寫出吸引人的文字。
聽起來有一些道理吧?所以,如果你打算有一天出一本書,現在,現在就開始寫你的部落格!
當然實際情況會比這複雜一些。比如,我就聽過這樣的例子。有些人會在部落格上記錄很多東西,包括自己見了誰,跟誰談了什麼什麼。這裡頭就牽涉到一些倫理的問題,因為對方不見得都想私底下的發言公諸於世。
不過撇開這些問題不談,寫部落格還使滿有趣的。我也常常在別的部落格中學到很多。(比如甘懷真老師的部落格)大概在學院裡頭讀書或工作的人,不免都覺得有些想法無法妥當的擺進傳統的論文中,可是又有種衝動覺得不講不快。這些想法或者粗糙,或者片段,不夠連綴成篇,不過說不定有一定的價值。
當然,要維持一個部落格真的不容易。尤其像我這種意志軟弱的人,會持續地更新,要不是就是太閒了沒事幹,要不然就是像現在被期末報告纏身需要偶爾從書堆中出來透透氣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對,這不是開玩笑的。)
但是其實也不一定要寫的多長或多頻繁。我也設想過,比如說有一群人,大概就三五個吧,輪流經營一個部落格,一個月每個人寫的一兩篇,其實就很多了。當然,這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順便提一下,如果你看到這一篇文章,你剛好有一個部落格是跟歷史相關的,或者你看到一個非常好卻沒什麼知道的部落格,都歡迎告訴我們。我可以幫忙加入右方的Taiwan Historian Network,那是一個RSS的廣播平台,非常陽春。不過當初在一位台大圖書館神祕的何先生技術支援下架起來的,主要就是希望讓有在台灣跟歷史相關的部落格,都能讓更多人被看見。
其實網路平台還可以玩一些別的東西。比如最近想到,何不來做一些podcast?可以是獨白,也可是對談,搞不好可以訪問一些學者,請他們談談他們的想法之類的。我想到的當然是http://newbooksnetwork.com/,這網站定期會請研究者談他們的新作,我之前聽過的是這個與東亞研究有關的http://newbooksineastasianstudies.com/,由Carla Nappi主持,最近一期訪問了Stanford的Thomas Mullaney。
何不也來一個中文的?前一陣子中研院的明清研究會訪問了一些學者,做的很好,每次看都滿有收穫的。不過又要訪問又要整理稿子,想來是頗為費工吧。用podcast會不會可以嘗試的路子呢?
當然,部落格要寫,報告也得乖乖寫。所以得回去寫報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