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潔教授於演講中指出,「台灣歷史 數位圖書館」是針對臺灣史研究所設計之全文資料庫,他期望以此資料庫為實驗對象,嘗試結合資訊科技與歷史研究,探索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各種可能。這也是台大數典中心成立的目的。他指出,數典中心期許自己能從資料保存,走向學術研究的創新。但這個目標,有賴更多人 文與資訊學者共同投入。數典中心所能做的,是提供平台與資源,促成跨領域合作。
項 潔說,他對於人文與科技的結合能產生的火花,非常感興趣。而「古契書與台灣史」討論會,即是邁向此一目標的初步嘗試。他期待此討論會能藉由聚焦於特定議 題,成為不同領域學者交流的園地。此討論會將以月會方式持續舉辦,邀請在古契書研究卓然有成的學者,分享心得,也歡迎新銳研究者提出具前瞻性的構想。
會 中,負責系統建置系統的台大資工所「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學生陳詩沛與黃于鳴,亦簡介「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功能與特色。陳詩沛指出,資料庫的基本 功能是讓研究者找到所需材料;但「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更希望協助使用者以不同眼光,觀察檢索結果。因此,資料庫特別設計諸如「檢索結果年代分佈圖」、根 據年代、出處、作者、分類的「檢索後分類,以及針對人名地名的「詞頻分析」等功能。此外,資料庫還提供尋找「相似文件」功能,讓使用者能從原本分散而大量 的資料中,找尋線索。
台大資工所碩士生黃于鳴,則進一步說明「相似文 件」功能的設計概念。她說,契約紀錄了土地買賣、鬮分等關係,是研究地方開發與地權移轉的重要依據。然而目前契書資料大多零散不全,就算擁有大量史料,研 究者要找出隱含其中的交易關係,仍需花費相當力氣。然而,借助資訊科技,不僅可以節省許多時間,串連分散的契書,更可能藉此重建原本破碎的脈絡。她也以永 和山庄廖家的買賣契與鬮分契為例,探索此功能如何可能協助使用者,進行家族史與開發史的研究。
三 位講者的報告,引發與會者熱烈討論。多位歷史學者提供資料擴充的方向指引,如《台灣私法》與《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中,蒐集的豐富契書資料;而民間收藏家 手中,至少也有數千件契書原件。亦有與會者提到,2004年出版的重要參考書《臺灣歷史辭典》,已經全文上網,可以加以連結,方便研究者使用。
此外,師大台史所副教授張素玢與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邱澎生均則指出,契書研究者相當重視資料的地域性,台灣古文書蒐集之初往往忽略此點,反而打亂契書原有特性,造成使用不便。因此,資料庫除了提供時間外,也應該嘗試結合地理資訊,提供多元的觀察軸線。
與 會者大多關心資料的正確性。項潔解釋,數位化過程中會盡可能保持史料原貌,進行多次校正,且絕不任意改字。同時,資料庫亦盡量提供原件影像或原始出處,以 便研究者查核。但他也表示,若是歷史考據問題,就非數位化單位之責任。對此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黃富三建議,資料問題可以邀請歷史學者參與,以避免錯誤。
中 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洪麗完則提到,使用規定中提到不得大量下載,但若研究者確實需要大量參考契書材料,如何處理?項潔表示,該規定的考量是避免資料遭到不 當使用,如成為商業營利之工具。但資料庫建置目的,就在開放資源給歷史研究者,而非刁難或設障。因此,研究者只需逕向管理者聯繫,數典中心絕對尊重學者任 何的研究需求。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中,最大宗的資料來源為臺灣「總 督府檔案」中抄錄之契約文書,這一點也引起與會者討論。項潔指出,當初總督府在完成土地調查後,蒐集的契書何去何從,令人好奇。成大吳密察教授曾表示,契 書抄錄後應是歸還原主,但項潔發現,這批總數超過一萬五千件的契書,竟與戰後各研究單位所蒐集之文書,毫無重複。這是否表示,日本政府並未將契書發還,而 是另行保存?在座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柯志明指出,最近台中筱雲山莊發現的契書中,就有官方調查後發還的文書與收據,或許是日本政府物歸原主的例證。但臺大 歷史所博士班陳志豪則認為,契書是否發還可能有地區差異,也隨著調查階段與單位而有不同。
柯 志明說,歷史研究宛如在恐龍墳場考古,披沙揀金,運氣好可以拼湊完整骨骸,但多數時候只找到片鱗碎甲。台灣契書數量龐大,目前所接觸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留 存總數多少亦無從得知。但無論如何,與會者均同意,資訊研究對於歷史學者重建過去的工作,仍能提供相當助益。民間文史工作者楊蓮福亦勉勵在座學生,保持耐 心,戮力以赴,必能在古契書與台灣史的領域中有重要貢獻。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址:thdl.ntu.edu.tw。使用者只需線上填寫申請表,即可獲得帳號密碼,登入使用。「古契書與台灣史」第二次討論會,將於3/26下午二時於台大資工系館210會議室舉行,主講人為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陳秋坤。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