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08-04-11

重現「李約瑟」傳奇

12:45 Posted by sharpy , No comments
重現「李約瑟」傳奇
2008/04/07 23:19
【聯合報╱李維國/報導】 2008.04.06 01:45 am


提到Joseph Needham,恐怕一般人要瞠目以對,但講起「李約瑟」大名,無論東西,鑽研科學史的學界中人,都要肅然起敬。由李約瑟主導編寫的曠世名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早已成為經典里程碑,自科學思想、數學、天文地理入門,分冊鋪述中國在科學領域的成就:從機械、土木工程、航海,到煉丹術、火藥、紡織,甚而發酵技術、解剖學、生理學林林總總。

這個「比中國人更愛中國」的英國人李約瑟的學術成就及貢獻,又將成為書市話題:追蹤殺人犯協助編纂《牛津英語大辭典》軼事,寫出《瘋子‧教授‧大字典》橫掃全球書市的專業作家賽門‧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五月將推出新著《愛中國的人:李約瑟》(The Man Who Loved China),發揮他百科全書上天下海蒐奇的本事,重現李約瑟不凡的傳奇經歷,和卷帙浩繁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

1900年生的李約瑟,就讀劍橋大學時就以聰明絕頂及特立獨行著稱。他親身實踐天體主義,對怪誕的民俗舞蹈深感興趣。這位原本極傑出的生物化學家,娶了生化專家同行李大斐(Dorothy Moyle Needham),誰知1937年由中國來劍橋深造的魯桂珍意外改寫他的生命:「李約瑟不由自主愛上她,發現受她的祖國深深吸引。」這段柏拉圖式婚外情直到1987年李大斐病逝,1989年李約瑟終於和八十五歲的魯桂珍共結白首。

學界公認:假如魯桂珍1937年沒去英國,可能生物化學界多了一個Joseph Needham,科技史學界會少去舉足輕重的李約瑟;「魯桂珍啟發、激勵了不朽巨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正是她替不朽的李約瑟帶路。」

由魯桂珍教導,李約瑟學習中文,1942年他受英國政府委派到重慶訪問,目的只是給當時的中國科學家精神支持。但他留在當地,深入偏遠,並在英國駐華大使資助下成立「中英科學合作館」擔任館長。新書中,溫契斯特生動再現李約瑟當年的感受:到達重慶時,「空氣雜混了各種氣味,燒的香、汽車廢氣、熱炒油煙、嗆鼻的胡椒、體味、夾竹桃和茉莉香」。


二戰後李約瑟回英國協助建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國際合作。冷戰時回劍橋整理收集的史料,將剩餘生命全數奉獻,專心一意把中國科學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介紹給西方世界,幾乎獨力完成十七巨冊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重新架構西方對中國文化的細緻瞭解,「讓中國成為中國」。西方人驚見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吊橋、印刷術、指南針,甚至衛生紙,開始思索「李約瑟難題」:既然古中國對人類科技發展有眾多重大貢獻,為何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不是在近代中國發生?熱愛中國的李約瑟相信中國必將對世界文明有大貢獻,更大膽預言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會成為強權。

《紐約時報》讚揚溫契斯特「擅長自奇特、譬喻性的切入點宏觀科學與歷史」,為他贏來「雞尾酒會科學話題之王」封號。溫契斯特出身自牛津大學地質系,出版過遊記及歷史書,像《1906年加州大地震》(A Crack in the Edge of the World)、《克拉卡托亞火山爆發》(Krakatoa)。2003年,披露《牛津英語大辭典》編纂祕辛的《OED的故事》出書後,溫契斯特表示「正進行有關中國的長篇寫作計畫」,原來正是另一本大書《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引人入勝的幕後故事。

【2008/04/06 聯合報】@ http://udn.com/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