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的事情之一,就是和朋友們共同籌備這一個新網站。終於,有了一點樣子,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幫忙廣為宣傳。抄一下介紹文:
「故事」是由一群喜歡故事的人成立的,目標是透過有趣的、有創意的方式,結合新媒體的運用,讓歷史走進日常生活之中,提供適合所有人閱讀、且值得信賴的知識。我們希望和讀者一起,帶著具有歷史縱深的眼光,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故事」不是新聞或時事評論網站,但它也不只是關於無關緊要的陳年往事。我們認為,當人們的腳步越走越快,社會越是喧囂,我們越需要沈靜下來,回顧這世界變化的軌跡。我們相信思索歷史,不只可以理解過去, 也能夠將當下看的更透徹,更能夠開啟對於未來的想像。
臺灣年輕一輩常常批評為缺乏國際觀。姑且不論這樣的說法合不合理,我以為要培養國際觀,需要的不是(或不只是)國際新聞,而是國際舊聞──其實就是歷史。
我們從國際新聞中得到的世界觀其實是很片段、破碎的,有點像是偶然看到一個人,他可能當天特別狼狽,或特別意氣風發,卻想要從這短暫的印象中,去評斷一個人。這很困難,而且危險。
而且,新聞的本質是告知,然後遺忘:我們總是在期待下一條新聞。歷史正好相反,歷史是要對抗遺忘的,透過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來對抗。
不過,誰會看這樣的網站呢?
我有時候想,如果一萬個人中,有九千人喜歡看男星吸毒女星走光,又有五千人需要每天被震驚五次、說不出話來,那應該也有一千人,是對於這樣無意義的資訊轟炸感到疲倦吧。這個網站就是為了那一千人而寫的。
不過,也許不只一千人。而且,一千人也可能變成兩千人,或者更多。
當然,如果所有的媒體都在追逐收視率與點擊量,那這一千人也許就會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下,被忽略了。
英國經濟學人認為我們活在一個Mass Intelligence的時代。有越來越多人,可以同時閱讀Buzzfeed跟紐約時報,也有越來越多人,不再只是想要閱讀新奇、有趣的東西,還期待有點挑戰性的內容。
我們的媒體常常預設人性應該某一種樣子。其實人性很複雜,人性中也對於成長的欲求。因為我們都想被人喜愛,所以想變成更好的人,變成更有意思的人。
前幾年我讀到羽田正教授的書,他一開頭就說:「歷史是有力量的,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這句話在我腦袋裡徘徊不去,因為我不太能理解,歷史怎麼會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後來我似乎慢慢懂了一些。原來歷史是一門危險的知識,所以統治者總是想要控制它。所以我們要把它的力量拿回來。
閒話說太多了。還是請大家來看看故事吧。
對了,我們剛剛開始,一切都還在草創階段(比如手機版的網頁似乎還有些問題。)不過想做的事情很多,已經感到人手不足。如果你也有興趣,歡迎一起加入。我們沒有錢,大家都是業餘的義工,不過業餘的力量,也許累積起來會變得很強大吧。
我們至少想做兩件事,一是利用目前各大博物館開放的內容(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圖書館、荷蘭國家博物館等等),建立一個藝術史的線上展覽。另外則是跟MIT合作,將他們製作的Visualizing Culture翻譯到中文世界。
當然,如果你能願意幫忙寫文章更好。我們希望尋找有關亞洲(特別是東南亞),或者與文化交流有關的作品。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教科書上不會出現的主題,比如動物的歷史、女性的歷史、勞工的歷史、同志的歷史,等等。
有時間的話,麻煩也幫忙「故事」的專頁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gushi.tw
你好~我是最近才開始關注故事的讀者~我目前是在倫敦攻讀藝術史碩士學位,也是因為對東南亞的文化歷史感興趣才開始關注故事的。我之前也是和在倫敦的幾個朋友討論想創建一個平台,能夠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分享我們各自的專業。所以看到故事這樣的平台,其實真的很感動。雖然不知道我能不能幫上忙,但我還是想問一下不知道我能否參與這其中呢?謝謝!
ReplyDeleteI read this page after translating. hurray!! To me, the word Pandian in Chinese dictionary is more interesting news. Visit mine here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