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09-11-27
2009-11-04
東亞百冊經典 台灣上榜15本
* 2009-10-31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若要在東亞地區選出當代一百本經典書籍,哪些書能夠榮登榜上?備受各界矚目的「東亞一百冊」經典書目,於十月廿九日在韓國舉行的「東亞出版人會議」中出爐,預計明年四月在中、台、港、日、韓五地出版導讀手冊,並以五年完成這一百部經典的中文(含繁、簡體)、日文、韓文三種語言的翻譯工程。
「東亞一百冊」以文學作品之外的人文學術書籍為對象,其中,中國、韓國、日本各占廿六本,台灣十五本,香港七本。
牟宗三等學者 重量級著作列入
台灣上榜的十五本書,包括重要思想家牟宗三的《政道與治道》、殷海光的《中國文化的展望》、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文學評論家王德威的《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廿家》,以及徐復觀、葉榮鐘、李亦園、楊國樞、唐君毅、余英時、方東美、張光直、林毓生、張灝、杜維明等學者的重量級著作。
代表台灣與會的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強調,台灣和香港因為作者或出版地域難以切割,書單應該合併看待,如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張佛泉的《自由與人權》等書,主要的流通與討論都在台灣,但因最早出版版本在香港,所以書單歸在香港名下。
「東亞一百冊」聚焦於一九五○年代以後,也就是戰後至今的當代人文學術作品,唯有中國因經歷文革前後長期的中斷,因此將範圍往前推到一九四○年代,選出朱光潛、梁思成、梁漱溟、陳寅恪、錢鍾書等人的重要著作;韓國書單則特別呈現出戰爭的影響。
人文思想範疇 難用省籍來區分
林載爵表示,台灣書單由五位不願具名的學者共同擬定,他特別提到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葉榮鐘的《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為兩部談論台灣本土歷史的代表性著作,所有學者一致力薦;而王德威評介中、港、台、馬華兩岸四地文學的《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廿家》,則是全面且經典的華文文學評論,不容忽視。
綜觀台灣書單,林載爵認為完整呈現出台灣當代思想發展的軌跡,包括一九五○年代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評估與詮釋、一九八○年代民主化與西方思潮的引介,以及一九九○年代以來的本土化運動。
因此,雖然書單中多位作者並非生於台灣,余英時、黃仁宇等人甚至沒有在台灣長住的經歷,但林載爵強調,台灣吸納這批來自大陸與香港的傑出學者,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背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在台灣出版、傳播著作,也讓中國文化的現代詮釋,意外在台灣開花結果,一九八○年代中國開放後,這些書又流傳到對岸成為暢銷著作,「在人文思想的範疇上,是無法用族群、省籍來區分作者的。」
2009-10-26
面向過去而生
再說,本書的標題:面向過去而生,不也提醒我們新與舊,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係,從來就不簡單。
面向過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
作者:周婉窈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過去四分之一世紀求學、行旅和教研歷程中無法以學術論文呈現的受想行識,可以說是學與思的散文版,是思想的、文化的、歷史 的、性別的、生活的。這裡有作者異國求學難以忘懷的德裔老房東夫婦,以及岔出去的陶藝別戀。求學離不開游,游中有學有思,無論是在飄著小雪的奈良,或是一 穹藍天的都柏林,都牽引出綿綿思緒。
您曾想過有所謂的「圖書館族」嗎?
他們如何感念抽象的和具體的「知識藏」?
這 裡有作者的忘年交,有作者的女性關懷,有屬於他那個世代的對於東西明星的共同記憶,以及勾畫海洋之子鄭成功的敘事史學。「面對過去而生」是作者的人生自我 命題,面對過去往往是痛苦的,尤其當那是個不義和苦難的時代,但在人的世界,過去永遠走在我們前面,它揭示了我們的承擔,我們的路徑。
作者簡介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碩士班畢業,於一九九一年取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報系,1989)、《臺灣歷史圖說》(聯經,1998)與《海行兮的年代》(允 晨,2002),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負責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古典日文解讀法》等書,並發表論文數十篇。《臺 灣歷史圖說》目前有韓文版(新丘文化,2003)和日文版(平凡社,2007)。
2009-10-15
Historical Geography vs. Historical GIS
昨天開會時,看了一篇〈History of Human Computing〉。文章去年就讀過,不過今年新生入學,所以又討論了一次。結論跟上次差不多,就是Human Computing做了老半天,該作者結論竟然認為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TEI(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H老大說,就好像寫一本建築史,寫到最後只說有很多神奇的營造技術,卻說不出蓋了什麼偉大的建築。
由此又講到台灣數位典藏的一些瓶頸。主要是,現在台灣各個單位都說得出來自己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力氣,甚至還不忘強調受了很多苦難。可是要說有 什麼具體的貢獻,帶來什麼衝擊,好像就困難的多。這問題好像還不只存在台灣,有趣的是,似乎越來越多人察覺到這個問題,但是公開討論的還不多,真正在思考 解決方式的可能更少。或許是太尖銳的追問,很可能牽動一些敏感神經。
一次跟L老師等人吃飯,他說到有次會議後的宴席,他問了身旁一位嫻熟GIS的研究生,大意是請對方舉出幾個GIS所解決的重大歷史問題。話出口,看見對方的反應,才驚覺這彷彿是個魯莽又冒犯的問題。L老師說,他真的無意暗示什麼。
上禮拜聽了幾場號稱Historical GIS的報告,我似乎有同樣的疑問。那幾場演講都是相當扎實且有價值的歷史研究,配合著數位化的地圖,講者娓娓道來自己的研究。但我的問題是,資訊科技在 其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換個方式問,如果把Information System拿掉,能不能就用Historical Geography來統括這些研究?如果可以,那Information System豈不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我們的文章發表後,會後有人跑來與討論。他說,感覺上現在這麼多的科技,就是讓大家做事情更快一些,找資料更快、圖畫得更快,但是研究者一些基本的 研究方法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能把事情做的更快,當然是件好事,但是既然投入的大量的資金與資源,大家似乎都在期待更多一些什麼改變。
2009-10-14
十六到十九世紀的英文報紙
一是British Newspapers 1600-1900;一是19th Century U.S. Newspapers。讓我再次想起楊肅獻老師曾說的:現在在台灣,要研究十八世紀的英國,比研究十八世紀的中國還方便。報刊的重要性無庸多言,看看《台灣日日新報》全文數位化之後,對台灣史帶來的改變就知道了。(當然也不乏負面影響)
兩個資料庫的介紹如下:
《British Newspapers 1600-1900》記錄1600-1900年長達3個世紀的英國新聞傳播通訊資訊與當時政治文化歷史,包含兩大部分:
●17th and 18th Century Burney Collection
由Charles Burney (1757 - 1817)收集整理的報紙及新聞冊子,是英國17及18世紀間新聞媒介資料最大且最完整的收集代表,當中收錄總共約1百萬頁(約1,270本)當時倫敦的主要出版冊子、宣言書、新聞書及報紙。當中亦收錄超過700本裝訂成冊的報紙,來自於英國其他省份、愛爾蘭及蘇格蘭,另外收錄來自英國在美國和亞洲殖民地政治、教育及經濟相關資料。
●19th Century 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s
收錄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等地,48種完整記錄國際上及各地區對英國社會政治及文化上的不同見解。由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編輯群們選自19世紀英國重要當代生活研究的重要報紙,收錄主題包括商業研究、運動、政治、娛樂及藝術等。目前收錄2百萬頁的報紙影像,提供全文檢索、單頁及單篇文獻等顯示方式。
2009-10-12
哈佛與中國合作古籍數位化
October 12, 2009
Rare Chinese Books
Harvard College Library and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have agreed to digitize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rare Chinese books outside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aim is to increase access while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s 51,500 volumes, some more than 1,000 years old and covering subjects lik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rama. “We need to change the mind-set that rare materials must be kept behind closed doors,” said James Cheng, a Harvard-Yenching librarian. “A library is not a museum.” Harvard technicians will tackle the six-year, multimillion-dollar project in two phases, beginning in January, with books dating to the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and in January 2013 with those from the Qing Dynasty.
2009-10-08
PNC, GIS and Social Computing
這幾天在中研院參加PNC與GIS in Humanities的聯合會議,幾天下來確實獲益良多。這次的主題之一是Social Computing,這個詞彙到底指涉著什麼,似乎還說不清楚。不過有些議題,比如電腦遊戲或是交友網站對社會的衝擊,倒是不斷被提出。部落格也是其中之 一,但最新的趨勢是像Plurk或Twitter這一類的微型部落格。
今天早上聽香港中文大學Irwin King的演講,他強調web 2.0與教育理論中的「建構理論」有不少呼應之處,都強調在互動中獲得知識。當時我腦中冒出了一堆想法,比如plurk的功能如何能應用在學術社群的溝通 上,或是比如說系所內部如何藉以建立更多互動,不只是學生與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跟老師。其實這些構想都是受到台大圖書館plurk的啟發,或者它的生父 的啟發。
會議休息時間看到台大剛好推出官方部落格,也覺得頗高興。這些部落格未來會產生甚麼學術上的效應,值得注意。不久前台大在一個國際校園評比中不但如 願進入百大,甚至進入前五十大,最大原因據說是「機構典藏」的功勞。可見有時候抓住先機就能事半功倍,比苦幹實幹有用的多。(當然這麼說不是要否定研究者 的苦勞)
現在另一場討論會又要開始了,這次的主題是New Studie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Ancient China,看議程是要嘗試用資訊技術重現漢代的歷史,討論人是中研院的邢義田先生。類似的方式在西方歷史,特別是羅馬城的重建上,應用甚多。不過這一場 最神奇的地方,大概是好幾位報告人沒有到場,卻是透過網路,視訊連線。
2009-09-07
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2009年9月10日至11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 |||||
時間 | 場次 | 主持人 | 論文 主講人 | 論文題目 | 特約 討論人 |
09:00- 09:30 | 報 到 | ||||
09:30- 09:50 | 開幕式(校內、外貴賓) | ||||
09:50-10:50 | 開幕演講---李歐梵院士 | ||||
10:50-12:00 | 一 | 柯慶明 | 胡志德 | 論中國近代散文的單一化傾向 | 陳昌明 |
黃子平 | 「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敘事 | 康來新 | |||
12:00-13:00 | 【午餐】 | ||||
13:00-14:40 | 二 | 吳密察 | 廖炳惠 | 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濕熱與現代性 | 廖咸浩 |
張隆志 | 多重歷史之島:二十世紀初期臺灣歷史書寫傳統的起源與辯證 | 沙培德 | |||
顧若鵬 | 日本戰犯的審判: | 張隆志 | |||
14:40-14:55 | 【茶敘】 | ||||
14.55-16:35 | 三 | 陳萬益 | 吳秀卿 | 三國故事在近代韓中兩國舞台上的傳播 | 王璦玲 |
黃英哲 | 「跨界者」: | 柯慶明 | |||
洪淑苓 | 越南‧臺灣‧法國—尹玲詩作的人生行旅與文化傳譯 | 翁文嫻 | |||
16:35-17:45 | 四 | 童元昭 | 交界、游移、跨領域—─哈燕社學人座談會 | 廖朝陽 | |
| 【第一日議程結束】 |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 |||||
時間 | 場次 | 主持人 | 論文 | 論文題目 | 特約討論人 |
08:30-09:00 | 報 到 | ||||
09:00-09:30 | 葉維廉教授演講---文化傳譯的搶灘 | ||||
09:30-10:40 | 五 | 何寄澎 | 黃美娥 | 「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 | 施淑 |
林姵吟 | 文明的磋商: | 江寶釵 | |||
10:40-10:55 | 【茶 敘】 | ||||
10:55- 12:35 | 六 | 陳芳明 | 張文薰 | 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台灣文壇形成史 | 柳書琴 |
梅家玲 | 戰後初期台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台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 | 黃英哲 | |||
張必瑜 | 「家」與「國」的神州想像: | 戴寶村 | |||
12:35- 13:35 | 【午 餐】 | ||||
13:35- 14:45 | 七 | 沈冬 | 徐蘭君 | 唱自己的歌:聲音的跨界旅行和文化的青春互動--臺灣校園民歌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及新加坡音樂文化的影響 | 郭玉雯 |
紀一新 | 電影與全球化的史前史 | 陳儒修 | |||
14:45- 15:00 | 【茶 敘】 | ||||
15:00- 16:30 | 八 | 梅家玲 | 重返《福爾摩沙》座談會 | 蘇明陽 | |
16:30- 16:50 | 觀察總評---廖炳惠教授 | ||||
16:50- 17:00 | 閉幕式 | ||||
| 【第二日議程結束】 |
2009-08-27
文化記憶的再現
時間:民國98年9月11日(五)15:00-17:30
地點:臺灣大學德田館(資工系館)210會議室
主講人:林淑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題目:文化記憶的再現─台灣大學典藏資料庫於台灣文化史主題研究的應用
演講簡介:
林淑慧教授今年七、八月份,於台大數典中心擔任訪問學人,這次演講是她研究的初步成果。本次演講中,她將聚焦於兩個主題,一是文史資料庫在教學上的 運用,一是巡台御史的台灣書寫。巡台御史是清代初期台灣權力最大的官員,因為是中央派出的監察人員,所以可以直達天聽。他們對台灣的書寫,因此有其特殊意 義。此外,制度上巡台御史滿漢各一,他們對台灣的觀感和書寫,
附註:本活動不需報名。
2009-08-25
影像與醫療工作坊
主講人:Dr. Marta E. Hanson (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講題: Body Wholes, Body Parts: Visualizat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Hand in Chinese Medicine
時間:98年9月14日(一)下午 2:00-4:00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