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0-01-29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中文書介

05:10 Posted by sharpy , , No comments

(下文原刊於《漢學研究通訊》28.4)

本書是梁其姿教授的新作。她在書中追索「麻風病」在中國的歷史,包括傳統醫者的解釋與理論、社會大眾對疾病和患者的恐懼與想像,以及麻風病在現代中國的象徵意義。研究涵蓋時間甚長,自上古開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視野上更屢屢引入歐洲與亞洲其他地區作為參照。本書雖然只集中在單一疾病,卻利用豐富多樣的史料,把此一疾病在歷史中的流變及所激起的複雜反應,做了精彩深入的研究。

全書除了前言與結語外,共分五章,大致沿著時間序列順流而下。第一章名為LI/Lai/Dafeng/Mafeng,從醫者對麻風病的詮釋著手,詳細地研究了傳統中國對麻風病理、傳染途徑與治療手法的討論。從標題中不難看出,中國醫者對於麻風病有著不同稱呼,但無論是癘、癩、大風、麻風,都未必全然符合現代對於麻風病的定義。此外,儘管十六世紀起已經出現以麻風為主題的醫學專著,人們還是經常將麻風與廣東一帶的楊梅瘡混淆。此外,儘管醫者對麻風病的詮釋越來越細膩,但麻風患者被所背負的污名卻絲毫沒有削減,他們被視為醜陋、不潔並且道德有缺陷,這個印記在十六世紀之後尤其變本加厲。

宋代以前人們對麻風的反應仍是矛盾的,一方面麻風被視為天譴,另一方面卻也並非是不治之症。而文獻中對於患者痊癒過程的描述,大多有著宗教性的色彩:佛教著重是治療者的修為,患者只是在其中洗滌罪孽,獲得解救;道教不僅重視患者個人的付出,還帶有著濃厚的儀式性質;儒家則強調傳統意識型態,諸如忠、孝與貞節等,換言之,患者必定是在這幾個範疇中有著別於常人的表現,方能得以痊癒。中古時代對麻風的社會反應,與十六世紀之後的情形頗有差異。從明清文獻看來,麻風的社會形象開始僵化,它被視為只流行於南方的惡疾,患者則是中下階層的人民。還有一點,中古時代的麻風病人多是男性,但明清時期,麻風與女性的關係格外受到關注。

明清的麻風病人被視為「具危險傳染性的身體」(the dangerously contagious body),所謂的危險,不僅因為疾病本身的傳染性,還因為病人的性格缺陷與難以控制,他們所到之處皆引發社會恐懼。甚至在死亡之後,患者屍體的傳染力仍能讓恐懼徘徊不去。「過癩」是另一個明清社會對麻風病的想像,人們相信女性會藉由性交將疾病轉給男性,而且換得自身痊癒,這些居住在南方的女性因此既淫蕩又危險。

在這重重恐懼觸動下,將病人自社會隔離的麻風院,也就於十六世紀應運而生。他們所分佈的地點,大多在中國南方。就如同明清兩代其他慈善機構,麻風院在運作時,自有一套理性原則。他們由地方士紳主持,官方挹注的資源不多,但仍可以被視為官民合作的組織。但更為有趣的是,作者發現這群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民,也因為在麻風院中相濡以沫,竟建立起某種群體認同感。而這認同感又與醫學論述相互結合,比如麻風被認為會在親子間遺傳,就讓病人之間產生「擬血緣」般的情感。

十九世紀之後,中國被視為麻風的來源國家,中國人走到哪裡,似乎都背負著帶原者的印記。這情況奇異地呼應明清醫者將麻風視為南方風土病的態度,只是,在外國人眼中,整個中國都是充滿瘴癘的麻風之地。另一方面,儘管十九世紀後期西方醫學已經發現漢生病原,但這樣的疾病解釋卻要經過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才被接受,即便是傳教士也對此感到懷疑。

此外,麻風院在十九世紀以後也面臨不同的命運。傳統的麻風院當然還在運作,但從歐洲來的傳教士也建立起自己的麻風病院,他們不只治療身體疾病,還教導病人研讀聖經。民國政府對此頗有意見,打算以國家之力,建立不涉宗教的麻風病所,並以此洗刷麻風流行所帶來的國族恥辱。不過,與同時期日本明治政府相比,民國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相形見絀,也因此國家很快就放棄原本遠大的計畫,轉而與傳教士合作。

共產政府上台後,癩病依舊是中國揮之不去的包袱。但這一次,官方採用群眾動員的方式,似乎更加「成功」地消滅了麻風的流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麻風病所採取的政策,往往隨著政治事件而改變,如韓戰爆發後,政府便順理成章沒收了所有由歐美資助的醫院;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時期,消滅麻風的口號、標語,無所不在地進入鄉村之中,同一時間中國為了建立民族自信心,也開始研究以中藥治療麻風;鄧小平上台主張改革開放,中國的麻風病政策又重新與國際接軌。但歷經漫長努力,麻風真的消失了嗎?當代的中國醫生對此憂心忡忡。他們認為,越是過份樂觀可能反讓人對疾病防治掉以輕心。換言之,到了故事結尾,麻風似乎依舊魅影重重,隨時等待捲土重來。

作者在結語中提到,如今世界各處紛紛建立麻風博物館,這對任何單一疾病來說都是少見的,顯示麻風複雜的歷史面貌。本書則以同樣豐富而充實的方式,重現了這一段幾乎為人遺忘的歷史。本書最精彩處,是展現史家駕馭材料的能力。儘管利用大量的史料,但本書的敘事與論證清晰明朗,讀來沒有沈重之感,讓原本或許駭人的麻風病史,變得複雜而多面、迷人而動人。對中國疾病史、醫療史和社會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此書,必定能帶來的智識上的愉悅與啟發。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