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非洲國家甘比亞(Gambia)跟中華民國斷交。
如果你打開西非地圖,你會看到甘比亞的國家形狀有點奇怪,扁平而狹長。他有一面靠海,另外三面則被另一個國家包圍著。這個國家叫塞內加爾(Senegal)。
甘比亞和塞內加爾會變成這個模樣,跟歐洲的殖民主義有直接關係。
在這塊土地上有兩條河,一條叫甘比亞河,另一條叫塞內加爾河。當年大英帝國控制了甘比亞河,並從此地輸出奴隸到大西洋的另一端。法國則控制了剩下的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塞內加爾。
1960年代,這兩個地區先後脫離帝國掌控而獨立,儘管雙方的族群相當類似,但分裂的國土已是事實。獨立之後,甘比亞繼續使用英文為官方語言,而塞內加爾則用法文。
今天當然不一樣了,現在臺灣的人均GDP是塞內加爾的18倍。
1960年塞內加爾獨立時和中華民國還有邦交關係,而且一直延續到了1964年,雙方才斷交。但塞內加爾當時並未立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68年5月,巴黎爆發大規模學運,不久後,位於塞內加爾首都的達卡大學(University of Dakar)也出現學運風潮,學生和工人們聯手要求政治改革。
達卡大學是法國在西非的學術重鎮,按照法國傳統大學所打造,吸引了很多留學生。
其實,1968年學運發生之時,達卡大學還有60多位來自臺灣的學生。
達卡大學的學生們從1960年到席捲全球的學生運動中汲取了思想資源,他們的偶像是當時象徵反叛的人物,包括切格瓦拉、卡斯楚、胡志明,他們甚至還熱情地讀毛語錄。
當時擔任塞內加爾總統的名叫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他是位詩人,也是塞內加爾自法國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統,但一當就當了20年,從1960到1980。
他雖然是社會主義者,但他對共產主義並不友善。他甚至指責共產勢力介入了國內的學生運動。
![]() |
桑戈爾 |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越南共產黨在胡志明的帶領下,要讓國家脫離法國獨立,結果和法國爆發了長達九年的戰爭。
當時塞內加爾的軍隊被法國調派去了越南參戰,很多士兵後來帶了越南妻子回非洲,在塞內加爾境內也形成了一個小越南社群。
越南戰爭才剛結束,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也跟著鬧獨立,結果塞內加爾的軍隊又一次被調派去鎮壓獨立勢力。
戰爭在1962年,以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告脫離法國獨立作結。
桑戈爾在1980年下台,由他指派的繼任者狄烏夫(Abdou Diouf)接任。狄烏夫一口氣又當了19年的總統,從1981年到公元2000年。
![]() |
狄烏夫 |
在任期間,狄烏夫還曾經和中華民國恢復邦交關係。除此之外,他也企圖和甘比亞建立聯邦,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
雖然前兩任總統就包辦了39年的任期,但塞內加爾不是沒有選舉制度。事實上,在狄烏夫任內,國內就有三個政黨──也只能有三個。
塞內加爾曾經有條法律規定,必須有三個政黨代表三種不同的政治意識型態: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而每個意識型態,只能由一個黨代表。
塞內加爾的第三任總統瓦德(Abdoulaye Wade),在1974年創立他的政黨時,原本是位社會主義者,但因為社會主義已經由執政黨代表,只好改信自由主義。
瓦德從1974年創立塞內加爾民主黨起,參選過好幾次總統,但屢戰屢敗。1988年的選舉,他僅獲得25.8%的選票,他的對手狄烏夫則贏得72.3%選票。當然,反對黨認為其中一定有詐。
瓦德就這樣跟狄烏夫競爭了四次,終於在2000年3月19日以58.5比41.5,結束了社會黨將近四十年的一黨專政。
![]() |
瓦德(右)與巴西總統魯拉 |
就在塞內加爾大選前一天,2000年3月18號,台灣也有一場選舉,結束了國民黨在台灣超過五十年的一黨專政。
美國的一份地方報紙,引用了美聯社對兩場選舉的報導,並且把兩件事放在一起。一邊是報導塞內加爾的狄烏夫承認敗選,願意促成政權和平轉移;另一邊則是報導國民黨的支持者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李登輝立刻辭去黨主席。
不過巧合只是巧合。2005年,塞內加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建交,結束了與台灣的邦交。
interesting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