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08-02-14

[會議]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

05:46 Posted by Debby Huang No comments
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Mobility
會議簡介

一、會議宗旨(Introduction)

在人類文化的創造發展過程中,「空間移動」可視為一種推動文明的動力。無論個人或群體,常習於「以我觀彼」的觀察、觀照方式,故從我群到彼群,從此界到他界,這種界域觀的界定與尋求跨越,其背後的動機與動力既複雜又弔詭,既是破壞也是創造。面對當前後現代、後殖民的時代情境,對於華人的歷史、文化進行反思,乃是跨學科的研究課題。華人文化之空間移動經驗,固然有其普世性的相同面,卻也需顧慮地方性知識體系的差異與獨特。在「時間─空間」的宇宙觀中,華人歷史上對於空間的界域跨越認知凡經數變:佛教的印度文明、晚近的歐西文明等,都一再形成文化上的衝擊。在華人的語言與思維中也都適時反映,諸如境、境界等傳統空間觀,從外在到內在,從有形到無形,形成空間移動的越境、跨界,也就成為身體、物質跨越與心靈想像突破的活動;而時、空二字進而被複合,作為迻譯時間、空間的新認知,都表明語意中的界域、間隔始終受到古人、今人的共同關注。凡此表現華人在農業社會所自然生成的居家安定感,也在諸般內在、外在的動力下主動或被動的移動──呈現於政治、經濟生產及交通貿易諸層面,特別是晚近受關注的諸多課題:階級、性別及生態等,都在愈形激烈的社會文化變動中,成為不能不重新思考、解決的問題。人或物在空間中的移動模式為何?其原因、過程及影響,都可經由不同學科的深入研究,從精神活動、物質文化分析歷史上所遺存的諸多移動之「跡」及「所以跡」。這些豐富而多樣的歷史文化現象,諸如移民、殖民、流亡、貶謫、旅行、探險、仙遊、商賈、征戍、出使等,在後現代情境中對此亟需進行跨學科的反思,從而深入詮釋現象背後的世界觀、宇宙觀,是否在變中與時俱變,抑或有所不變?這些經驗人文學界可就其人文關懷,在科學的解釋之外,提出歷史、文化上的觀察。漢學研究中心特針對當前這一熱門的學術課題,廣邀人文學界的先達,選擇「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為題,進行一次跨學科的研討。

二、會議主題(Main topics of Conference)
1.變動/穩定 Change/Stability 2.複製/再現 Duplication/Representation
3.跨界/再結構 Crossing Borders/Reconstruction 4.冒險/追求 Adventure (travel)/Pursuit
5.想像/實踐 Imagination/Praxis (practice)

三、會議時間(Date of Conference)
2008年3月26-28日(星期三~星期五)

四、會議地點(Location of Conference)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五、主辦單位(Organizers of Conference)
漢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六、論文發表人與論文摘要
http://ccs.ncl.edu.tw/ccs/conference2007/Abstract.htm

七、議程



八、報名方式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