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3-08-08

認識現代日本的十個關鍵詞: (1)江戶

10:56 Posted by Unknown 2 comments

日本著名的學者梅棹忠夫曾經編過一本書,名叫「日本文明的七十七個關鍵」。這本書最早以英文出版,而且並沒有在市面上發售,而是透過日本旅館協會,發送到各大小旅店,讓到日本旅行的遊客能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這本書出版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但算得上是歷久彌新。我打算挑選十個詞彙,以這本書為基礎,介紹日本如何從十七世紀開始,逐漸變成今天的模樣。

我們就從第一個關鍵詞──江戶──開始說起。

江戶圖屏風中描繪的江戶天守
江戶就是今天的東京。1868年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天皇從關西的京都遷居到關東的江戶城,江戶也順理成章改名為東京。

但早在十八世紀,江戶就是日本的第一大城,人口超過了一百萬,和北京相當。同一時間的巴黎,人口差不多只有五十萬。人口爆炸的結果,當時的江戶人已經可以感受到居住空間的狹小。

江戶的建設,要追溯到十七世紀。當時統一日本全國,掌握了政治大權的德川家康,就是以江戶為據點。德川家康野心勃勃,他想把江戶變成一座可以京都分庭抗禮的權力中心。從1600年到1868年,德川家族掌握日本政治權力的時代,江戶的規模不斷地擴大。這兩百多年的歷史,因此又被稱之為江戶時代。

當時的日本,還留存著傳統的封建制度。也就是說,每個地方都有地方上的領主,日文中稱之為大名。但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江戶幕府,想要削弱地方上的勢力,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他們於是想出了一套制度。

這套制度規定,大名每隔一年就要到江戶來一次。這一來,當然不會是大名一個人來,而是攜家帶眷,連同家中的武士和僕人,一同前來。這個規定給地方上的大名帶來沈重的經濟負擔,也削弱了大名與地方上的聯繫,但讓江戶成為名副其實的權力中心。

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意外的效果,就是促進了日本各地的文化交流。當時的江戶,因此不只是政治中心,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重鎮與文化之都。來自各地的商品和風俗習慣在此地匯聚、合流,創造了新興的文化形態。江戶人對於這座城市的認同也越來越高。從十八世紀開始,身為江戶人成了一件光榮的事。

不過,只有雙親都是在江戶出身的人,才有資格稱得上是真正的江戶之子。如果父母是從外地來的,就只能被稱之為「田舍子」。但事實上,真正的江戶之子只佔了人口的十分之一,而田舍子反而高達六成。還剩下的三成,則是雙親只有一方是江戶人,被稱之為「斑」。

江戶末期的歌舞伎劇場
當時江戶城內值得注意的發展,不是來自貴族和精英,而是以庶民為主體的大眾文化。江戶城內從事各行各業的小市民們,支撐起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娛樂市場,從旅遊到戲劇,從小說到特種行業。像歌舞伎這樣的表演,超越的階級的界線,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而當時有許多文學作品,都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題,有時甚至描述殉情之類引人側目的主題。有位名叫井原西鶴的作家,就出版了「好色一代男」和「好色一代女」,這類描述世態與欲望的作品。

東京每年著名的煙火大會,也是從江戶時代就開始了。許多學者因此主張,日本現代史可以從江戶時代開始說起。當時的江戶人與現代的東京人,精神上有許多共通之處。

江戶時代的日本國內,有著最蓬勃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可是當時日本政府對於外在世界,卻採取了一個相當特殊的政策。這也是我們下一次的關鍵詞:鎖國


2 comments:

  1. 這個系列很好看!請問Feng-en, 60%的田舍子、10%的江戶之子,還有30%的斑這樣的人口組成是指在18世紀的江戶嗎?現在的東京還有人用類似這樣的分類嗎?

    ReplyDelete
    Replies
    1. 很高興你喜歡。是的,這裡指的是18世紀的江戶。現在東京來有類似分類嗎?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坦白說我並不清楚,讓我去查查看。

      我猜想區分本地人跟外地移民,這樣的意識多少存在,尤其20世紀有大量的外地人移入東京,應該會有一些討論才對。但這種區別意識有多強烈,就不確定了。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