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3-11-09

大人的世界史──韓國:(2) 朝鮮是小中國嗎?

17:18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上次我們說到,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之後,韓國上下許多人都認為,中華文化在中國的命脈已斷。至於另一邊的日本,當時是武人當家,不可能承擔延續中華文化的責任。普天之下,只有韓國能夠成為中華文化正統之所在。

這時候的韓國,正進入朝鮮王朝的中期。這個王朝建立於1392年,至今已經200多年。乍看之下,朝鮮王朝與傳統中國十分類似。他們尊崇儒家思想, 重視家族、和長幼秩序。他們施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來挑選政府官員。他們按照著中國古代經典的理想,規劃了王朝的首都漢城。就連當時韓國文人和知識分子在寫作時,用的大多也是漢字。

不過,韓國真的就是小中國嗎?如果我們看的更仔細一點,韓國與中國的差異就越來越清晰。


就拿科舉制度來說吧。在朝鮮王朝統治的前後五百多年中,大約有一萬四千人,通過了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同一時間的中國,則有大約五萬人得到了相應的頭銜。可是中國的人口,卻是韓國的二三十倍。換句話說,在韓國通過科舉考試的比例,至少比中國高了五倍。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考試及格者,很多都是出身地方上有權有勢的家族。根據一份統計,光是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大家族,又擁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考試及格者。換句話說,通過科舉考試,這些大家族掌控了朝鮮王朝政府的組成。不只如此,這些家族之間還會彼此通婚,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在政治與社會上的勢力。

這和明清時代的中國大異其趣。有些學者認為,明清社會因為有了科舉考試,而讓一般的平民能有出頭的機會。這樣的說法雖然還有爭議,但中國的考試結果,確實不像韓國那樣,由少數的大家族所壟斷。


這些朝鮮時代的大家族,經常自稱,或被他人尊稱為「兩班」。在當時政治制度中,文官被稱之為東班,武官被稱之為西班。兩班合稱,等於就是政府官員的代名詞。

這些大家族,不僅掌控了朝鮮王朝中央官員的組成,在地方上也有強大的勢力,掌控著土地所有權。久而久之,兩班形成了一個特權階級。成為韓國社會金字塔的最高層。出身兩班的子弟,任務就是認真讀書,參加考試,讓家族利益能夠維持下去。

至於在兩班下面,則有一群所謂的中人。他們是由翻譯官或醫師這一類專業人士,或是地方上的下級官員所組成。

在中人之後,才是一般的平民。他們從事農業、工業和商業,是整個社會的主幹。

在平民之下,還有一群賤民,包括了奴隸、藝人等各種被歧視的職業。身為賤民,連參與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當然沒有什麼翻身的機會。

但就算是身為良民的農人和商人,能夠透過科舉考試除頭天的機會,其實也是微乎其微。畢竟,農民子弟要跟那些出身在大家族的後代競爭,還是太困難了。

也因此,朝鮮王朝時代的韓國,雖然沒有強制規定每個人的身分,但社會階層的區分,還是一代又一代的複製下去。

處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對於彼此的身分關係,都相當清楚。就連日常談話中,對上對下,都有不同的表達方法。這種對於身分的敏感,在今天的韓語中還能感受的到。


這個由兩班、中人、平民、和賤民組成的韓國社會,和當時的中國、日本,都不相同。它自成一格,自給自足。

不過,這不代表他能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正好相反,在朝鮮王朝的時代,韓國、中國和日本,還有東亞世界的其他國家,都有個相當頻繁的互動。

下一次我們就要談談,韓國的外交官到了這些鄰國後,發生了那些故事。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