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3-11-21

當台灣還是中國的時候

14:57 Posted by Unknown , 14 comments
1970年3月14日,日本萬國博覽會在大阪拉開序幕。博覽會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主題,一連舉行了六個月,期間有超過六千萬人參加。

萬國博覽會原本應該在1940年舉辦,但因為二次大戰的緣故,不得不延期。這一延期,竟然就拖了三十年。幸好,當年發售的門票,三十年後仍舊有效,而且真的有人就拿著三十年前的門票入場。

大阪萬博的地標太陽之塔

1970年的這場博覽會,象徵著日本逐漸走出了戰爭的陰影,也宣示日本回到世界舞台,成為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當年海峽那一岸的中國,並未參加大阪萬博。反倒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成為 了76個參與國的一員。

中華民國的展場就在大阪萬博地標「太陽之塔」旁邊,並緊鄰著大韓民國館。展場由知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展場的主題則是:「中國──傳統與進步」。配合主題,場館內展示了敦煌石窟的壁畫、印刷術的發明、中國歷代的瓷器、國父孫中山的生平,當然也包括台灣的簡介。館場外頭掛著四個大字:「中華民國」,不過當時的官方媒體,如中央日報,就堂而皇之地將中華民國館稱之為「中國館」。

為了對外宣傳,中華民國不僅派了代表參加萬博的青年營,更從260人中挑選出22名女性,擔任展場的服務員。就連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也親赴日本與會。

那一年7月7日,嚴家淦副總統坐上了新幹線,從東京抵達大阪。同一天,大阪最熱鬧的地方道頓堀橋,掛出了一幅巨型海報。海報上一邊有中華民國館,另一邊則有故宮博物院。這一切都是為了即將來臨的萬博「中國日」。

7月10日,嚴家淦副總統親自主持「中國日」。典禮由北一女的儀隊樂隊,以及兩廣旅台醒獅舞龍團代表演出。當天據說有超過一萬兩千名觀眾,連知名旅日球星王貞治也出席了典禮。

從「中國館」到「中國日」,台灣就是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萬國博覽會的觀眾面前,而且沒有人感到奇怪。在那個年代,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台灣就是中國。

中華民國館的外型

中華民國館的女服務員

道頓堀橋的廣告

「中國日」北一女樂儀隊的表演

不過,情勢變化的很快。

1971年,大阪萬博落幕還不過一年,聯合國通過提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中華民國則在秉持漢賊不兩立的原則,在提案交付表決前,便提前宣布退出聯合國。

那一年總統蔣中正發表了告全國同胞書,他說「中華民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不受外來勢力的干預。他更強調:「歷史將能證明,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聲明,實際上就是聯合國毀滅的宣告。」

但40年過去,我們依然等待著聯合國的毀滅。

不過就算聯合國席位早已被對岸那個中國──那個,用蔣中正的話來說,「對內殘害人民,罪惡如山,對外肆行顛覆侵略」的邪惡中國──給奪走,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似乎還有一項東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的:中國文化。

1966年起,當彼岸的中國,發動破四舊、批孔(子)揚秦(始皇),文化大革命;這一岸的「中國」,就開始積極提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換句話說,就算在國際政治上,台灣沒辦法代表中國,至少在文化上,台灣還能扳回一城。

中華民國館中展示總統蔣介石的歡迎文字

這麼想的不只台灣政府,還有一群在中國大陸境外的儒家知識分子。他們眼見中國大陸的政治變化,認為儒家命脈在神州大陸差不多斷了,只能花果飄零,在海外不絕如縷。所以他們主張,除了政治上的那個中國,還有一個文化上的中國,而且這兩者不必相同。 換句話說,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脫勾了。

1989年,在台灣讀大學,後來赴美讀書,並在哈佛大學任教的杜維明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文化中國:邊緣即中心」。他說,文化中國的中心也不必在那個政治中國,它可以在香港、在台灣、在新加坡,甚至在日本、在美國、在全世界。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文化中國的中心。

文章發表二十多年,批孔揚秦的風潮早已過去,中國開始在世界各地開設「孔子學院」,杜先生自己也被請回北京大學主持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國的中心,回到了政治中國的中心。原本的理論,還適用嗎?

幾個月前杜維明先生回哈佛演講,主題是「重新審視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 Reexamined)。演講中,他強調「文化中國」仍有其意義,而重點在如何讓儒家思想在世界文明發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以創造美好而和平的人類社會。

杜先生講的十分誠懇,與會的中國學者,也在提問時間熱情表達仰慕之情。在一個中國崛起的時代,這個有容乃大,能夠無限擴張的文化中國概念,似乎有著不可思議的吸引力。

但我心裡卻不禁有了疑惑。當文化中國跟政治中國逐漸合為一體,曾經自認是中心的「邊緣」們,特別是台灣和香港,反而對文化中國的感覺越來越疏遠。很多台灣人跟香港人已經不覺得自己屬於文化中國,甚至不覺得自己需要文化中國。

這並非一直都如此。曾經有一個時代,文化中國對台灣許多讀書人而言,也是非常迷人的概念:這個蕞爾小島,竟然也能成為堂堂中國文化的中心。

就好像在那個時代,台灣曾經如此義無反顧地相信(或者誤信?)自己就是中國。

直到有天我們看見另一個中國。那個乍看之下有點類似,可是越接觸就越發現彼此差異的另一個中國;那個在國際上對一切關於「中國」的事物有發言權、定義權、詮釋權的中國。我們這個中國,真的還是中國嗎?

當然,我們也可以否認對面那個中國的存在──就像總統經常提醒我們的,兩岸關係是「互不承認主權」。

只不過,那個中國實在龐大而實在地令人難以假裝它不存在。

在任何一個有那個中國的場合,我們這個中國都不是中國,我們是中華台北,我們是駐某某地方台北辦事處。或者我們什麼都不是,像我們在聯合國那樣。

然後我們必須開始重新思考自己是誰。

當我向外國朋友描述台灣認同變化的時候,他們時常會露出驚訝而疑惑的表情,因為中間過程之複雜超過了他們的想像。這不只是一個台灣人想當什麼人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台灣人想當什麼人卻當不成什麼人的故事。弔詭的是,當台灣人當不成那種人,因而決定不當那種人的同時,卻有另外一股聲音告訴我們:你必須當那種人。

「你們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什麼人?」我的一位師長曾經被這樣質問。

這真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很難三言兩語講的清楚。

所以還是就把一開始那個故事講完吧。在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台灣也就再也沒參加過世界博覽會。就這樣過了近四十年,台灣重返世界博覽會,竟是2010年在上海由中國主辦的世博會。這一次,場館裡沒有敦煌壁畫、沒有偉大發明,沒有副總統親自蒞臨,甚至沒有中華民國。

四十年後重回世博,「中國館」變成了「台灣館」。

14 comments:

  1. 您好,這篇文章也很棒,不知道能讓我轉載嗎?一樣會附上作者、原連結。非常謝謝。
    我的網址是: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source?id=af9a685e85bf40e99886ae6f1a2ff120_1&cid=937f78eafe824cbea9c81861f12c763f_1

    ReplyDelete
    Replies
    1. 歡迎,這裡的文章都可以自由轉載。

      Delete
  2. 「你們美國人不是英國人是什麼人?」這真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很難三言兩語講的清楚。 -> 不錯的文章,可惜這一句有點弱

    ReplyDelete
    Replies
    1. 美国不是英国人应为独立战争他们赢了,就这么简单。

      Delete
  3. 台灣人就是台灣人,朝鮮人就是朝鮮人,日本人就是日本人
    「你們朝鮮人不是中國人是什麼人?」「你們中國人不是蒙古人是什麼人?」
    「你們澳洲人不是英國人是什麼人?」「你們南美人不是西班牙人是什麼人?」
    「你們奧地利人不是德國人是什麼人?」「你們捷克人不是蘇聯人是什麼人」
    「你們埃及人不是阿拉伯人是什麼人?」「你們美洲人不是歐州人是什麼人?」
    「你們瑞士人不是法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是什麼人?」
    這種白癡語法可以造句千千萬萬條,何只是三言兩句

    ReplyDelete
  4. 從血緣上來說,就是這樣的

    台灣若真想獨立
    甚至成為一個獨立的代名詞
    強大,是唯一選擇

    可惜
    目前台灣處於不進也不退的發展階段(就是退步

    我想
    要想做甚麼人,還是有難度...

    ReplyDelete
  5. 台湾為何沒有發展?國家意識不清楚~~
    驅除中國人,強化在地意識,自己增強自己的力量(其實早就很有能力了,卻被這社會錯誤的價值觀以及拖不動,跑不動的官僚體系所拖累)台灣就能夠很強,問題是大家願意有這樣的意識嗎?這才是困難的所在
    錢都握在混蛋的手裡,又不好好建設,這樣能夠強才是有鬼

    ReplyDelete
    Replies
    1. 从总的历史上说台湾有发展,而且相对而言发展的还很好,社会发展民主进步走在华人世界的前面,很多都值得大陆借鉴。但是人口和地理决定的很多东西不是靠意识可以解决的,3.6万VS960万是没有可比性的。

      Delete
    2. 我倒看到您被自己母國的人口與地裡局限了自己的意識.

      Delete
  6. 真是有趣!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博覽會,可以寫一篇論文了。請問照片是在哪裡取得的?謝謝!!

    ReplyDelete
    Replies
    1. 確實可以寫一篇論文,幾乎可以寫成一本小書了。日本人對博覽會很有興趣,不過還是集中在日本自己的角度,但從每個參與國去角度去寫說不定也很有意思。

      照片跟當時的報導都是來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prototype/

      Delete
    2. 很謝謝你!!! 我一回想我看過的展覽會文章,的確都是從日本自己的角度出發,討論日本跟西方的關係,如果可以從東亞其他國家的角度,會很有趣。希望將來有人可以對這點有深入的討論。

      Delete
  7. 政治與文化可是不同的喔
    相較中國政經實力崛起
    但文化上卻還有很長路要走
    陸客說中華文化在台灣,我一點也不意外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