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3-04-02

Maria Sibylla Meria的故事


妳應該已經看到了今天google的首頁:蜥蜴、蝴蝶、毛毛蟲,還有捲曲的綠葉。點進去,妳發現原來是Maria Sibylla Merian的366歲誕辰。根據維基百科,這位梅里安女士是位德國自然學家和插畫家,對昆蟲學卓有貢獻。

奇怪的是,維基百科寫著,「她並不聞名於世」。

為何這樣一位重要的科學家,卻無法聞名於世?妳說,這或許也不奇怪,很多科學家,身後都默默無名,被歷史所遺忘。梅里安或許不過是又一個例子。

但梅里安應該是一個特別的例子,美國歷史學者Natalie Davis會這樣告訴妳。在她1997年的著作Women on the Margins(在邊緣的女人)中,Davis深入梅里安的作品,重述了梅里安的生命故事。



梅里安生於1647年的德國法蘭克福,父親早逝,母親再嫁,繼父是一位畫家。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梅里安有十足充分的機會學習繪畫。但跟同時代的男性畫家相比,梅里安的女性身份還是加諸了一些限制。比如,她無法學習大幅的歷史畫,或人體寫生。她也無法跟隨當時的流行,到歐洲各地拜師學藝。

不過這些都無妨她的創作之路。她留在家裡,向父親學習作畫。在此同時,她的另一項興趣也漸漸滋長,那就是觀察毛毛蟲。她有種莫名的熱情,上癮般蒐集、飼養毛毛蟲,仔細研究,並將其生長過程仔細畫下。這些作品最終得以出版,成為她早期的代表作。在此同時,她也結婚,生女,而她先生似乎不以這樣特別的嗜好為怪。

在梅里安生活的十七世紀,女性不是沒有機會接觸昆蟲,也不是不能成為昆蟲畫家。雖然如此,Davis強調,梅里安還是不一樣。多數女性畫家不曾親手飼養昆蟲;而有機會接觸昆蟲的女性,多數只是男性學者的助手,未能參與觀察。梅里安則將兩項身分合而為一。

這只是梅里安生命的上半場,而且是比較平淡的一段。幾年之後,梅里安與丈夫離婚。她離開德國,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但她不想讓人知道自己離婚的事實,於是謊稱丈夫已逝,以寡婦自居。

在阿姆斯特丹這座貿易之都,梅里安有機會親眼見到全世界來的植物與昆蟲標本。可是她似乎對此不太滿意。標本是死的,缺乏變化,缺乏生長的軌跡。這與她一向以來的觀察習慣不同。

她因此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她決定離開阿姆斯特丹,帶著女兒,前往荷蘭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蘇里南(Suriname)。陌生的異鄉,危險卻又刺激。她見得了在家鄉從未見得的景觀,也遇見不同種族的人群。這一切似乎都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並最終進入她的作品《蘇里南昆蟲的變態》。



這部作品成為梅里安對昆蟲學最重要的貢獻。但即便如此,為何,像我們一開始提到的,為何梅里安並不聞名於世?

對此,Davis的答案是,或許是因為她太特別了。

同樣是描繪昆蟲、植物,梅里安和其他(男性)畫家不同之處在於,她似乎特別重視昆蟲的生長過程,並總是企圖描繪出其生長的環境。這大概是為什麼,我們會在google首頁看到蝴蝶、毛毛蟲與綠葉交織在一起。對梅里安而言,這些元素是無法切割的。她想捕捉的,或是那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生態環境。

可是當時的昆蟲學卻走向截然不同地另一個方向。在梅里安生長的時代裡,昆蟲分類學變得越來越重要。另一個同樣重要的發展,則是人們開始在顯微鏡下,研究解剖後的昆蟲。像梅里安那樣觀察昆蟲的生活,被認為是落伍的。那些美麗的花草,在昆蟲學者眼中也不再重要。而其他學者們重視的分類學,卻不曾出現在梅里安的作品中。

在那樣的時代裡,梅里安因此被忽略、被遺忘了。即便她是如此不同。


2013-03-20

懷念趙綺娜老師

19:52 Posted by Unknown , No comments
有時你以為人生是一趟旅行,旅程盡頭大家還有時間依依不捨,握手告別,互道有緣再見。但有時那更像是突然斷了電的房間,沒有預警,沒有理由,啪的一聲,燈就暗了。

我只修過老師一門課,是美國現代史選讀吧。記得修課的人不多,也許因為如此,老師對我還有些印象,偶爾在校園碰到,她還會親切問候近況。從這幾天同學的留言看來,老師對教過的學生似乎都是如此。

其實課的內容已經忘了大半,可是有些畫面卻奇妙地留了下來。記得用的教科書是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History。每個星期一個主題,同學得輪流逐字逐句翻譯。其實當時英文不太好,對美國史所知有限。有是老師問什麼是Madison Avenue,我們一群人面面相覷,沒人答的出來。印象中那門課好像一個幼稚園老師在帶一群無知的小朋友,老師常會碎碎念我們這群不太長進的學生。她是沒有架子的人,直來直往,偶爾還會跟我們鬥嘴。


2013-02-11

Medicine and the Body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I

18:09 Posted by Unknown , , 2 comments

這學期的任務很單純,除了繼續上法文課外,就是準備資格考。我要考三個領域:East Asian Medicine, Medicine and the Body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Late Imperial China。資格考試兩個鐘頭,口試,沒有筆試。大家都說,考試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考前的準備。通常必須先跟口試的老師們修過課,考試前一個學期再選修個別的討論課,擬定書單,定期與老師見面,確保該讀的書、文章,還知道的東西都掌握了。很少人會在老師點頭說可以考之後,還未能通過口試的──雖然也不是沒有血淋淋的例子。而且考試現場的狀況似乎也五花八門,各種流言在學生之間口耳相傳著。我也不免時常感到焦躁。

負責東亞醫學史的栗山老師沒有著墨太多在書單上。開學第一次見面他只拋了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1. 現在研究中有哪些特別受到注意的課題,又有哪些被忽略了?你要如何把現有的研究成果交給大學部的學生?2. 你會如何為中國(和日本)醫學史分期?我當場答的亂七八糟,所以就被給了兩個星期回家好好想想。


2013-01-01

壁花少年

22:38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2013年的第一天,醒的晚一點。原本計畫是從今天起就把自己埋進資格考的書單中──這個冬天已經浪費太多時間。結果吃過午飯後,腦子似乎還沒完全醒來,想再偷懶一下,於是就看了「壁花少年」(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然後一切就……

我其實不知道這部電影為什麼讓我這麼感動。感動到,坦白說,有幾個場景我真的是看到淚流不止。(奇怪我並不是愛哭的人阿。)但這並不是那種煽情或刻意催淚的片子,正好相反,它其實非常節制,一切都點到為止,可是情感就非常深刻而飽滿。裡頭的角色,都不是全然地明亮,卻也不是極端扭曲,只是有一些小缺陷,有人生不大不小卻又真實存在的難題需要面對。但這似乎才是真實的人生,就像電影裡頭說的,I am both happy and sad, and I'm still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hat could be.

以下都是劇情,但我覺得知道了也不影響。

2012-12-21

關於南韓大選

12:03 Posted by Unknown , 3 comments
昨天哈佛的韓國研究中心舉辦一場南韓大選結果的討論會,主講人包括校內的韓國史與日本史教授,還有前美國駐韓大使,跟其他研究亞洲國際關係的專家。雖然我對韓國政治蠻陌生的,但對這事情有些好奇,又覺得韓國跟台灣畢竟關係密切,所以就跑去聽一下。以下是昨天的筆記。

Carter J. Eckert (Harvard):

這次大選原本有三個主要候選人:朴槿惠(新世界黨)、文在寅(民主統合黨)、安哲秀(無黨),後來安哲秀退選,就變成一對一選戰。朴槿惠通常被認為偏保守,文在寅則是相反的形象。選前大家以為會是緊繃的選局,開票出來朴槿惠得了過半的選票,超越對手不少。

朴槿惠今年六十歲,女性,未婚,父親是前南韓總統朴正熙。朴正熙在南韓近代史上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他在六零年代因軍事政變上台,然後修改法律,連續擔任了十八年的總統。同時,他在統治期間採取許多鐵腕手段壓制反對聲音,因而被視為獨裁者。但另一方面,南韓在他統治下,歷經高速地經濟發展,所以至今還有人認為他是南韓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換言之,朴槿惠其實是一個獨裁統治者的女兒,這對她的選戰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影響,端看人們如何評價朴正熙。她的對手文在寅就說,她在青瓦台(南韓總統官邸)當公主,我則是在外頭(為了爭取民主)被逮捕。

除了父親外,朴槿惠的母親也值得注意。1974年,朴槿惠二十二歲,正在法國留學,她的母親則在國內被暗殺身亡。暗殺者的目標原是她的父親:當時正在發表演說的朴正熙。(朴在幾年之後也被暗殺。)據說事件發生後,朴正熙仍在台上把演說完成,然後才走到台下,拿起妻子的皮包與外套,趕赴醫院。事件發生後,朴槿惠立刻返國。更重要的是,她接替了母親,擔負起南韓的「第一夫人」的角色,包括跟許多外賓會面。


2012-12-14

在墨西哥

22:45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然後我就到了墨西哥。完全沒有計劃的。一晚十五塊美金的青年旅館。抵達時此地處處笙歌,你還以為已經是週末。穿著比基尼的女人在路上跳舞,不知道北美還是南美來的年輕男生上半身永遠不用穿衣服,入境隨俗我也穿上短褲。此地像是放大版的墾丁,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超過半小時的車程,路旁全是是最高級的旅館,你能想到的那些名字。他們說,財團綁架了最美的海岸,要開美景先掏出錢來。可是我們至少還要星空,在這裡抬頭就是滿天星斗。還有還有,連鎖旅館業者想把這裡變成和每一個被歐美殖民的觀光勝地相同,可是在旅館的高牆外我們有他們都沒有的。這裡是瑪雅文明所在地,距離世界末日倒數一周(寫在旅館的行事曆),身為一個學歷史的人一定要親眼看到證據才願意相信這世界要離我們遠去,你說對吧寶傑/哲青。



2012-12-07

什麼是數位人文?

09:38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在台大數位典藏中心(據說現在已經改成數位人文中心)工作時寫的最後一篇文章,算是把那三年所看到學到的東西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當然還有許多沒寫進這篇短文章的。前陣子看到實驗室已經把它放上網路。這個領域成長、變化的很快,現在若要重寫,可能又要加入不少東西,不過基本的想法並沒有改變太多,只是對這個領域更感到有希望,更覺得有許多事要做。

http://thdl.ntu.edu.tw/book1.pdf

前言

2009 年 12 月 1 日至 2 日,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舉辦了第一屆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會議內除了四場主題演講,一場圓桌論壇外,
並有十八篇論文發表,及十餘篇海報論文。本書所輯錄的文章,都曾在該次會議宣
讀過。這是臺灣第一個以「數位人文」為名的研討會,因此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臺灣,「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還算是個陌生的詞彙。但就在近年內,
我們目睹數位人文的研究在國際間快速開展,相關的社群成立,甚至不乏專門的會
議、期刊與教科書。在眾多學者共同努力下,「數位人文」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愈來愈顯得豐富和厚實。

但究竟什麼是數位人文?如果要有個簡單的定義,那麼,它指的是那些唯有借
助數位科技方能進行的人文研究。反過來講,數位人文的研究,即是企圖尋找在前
數位時代中難以觀察的現象、無法想像的議題與無法進行的研究。這樣的定義或仍
不免顯得寬泛,但正因如此,它能夠容納比較多的可能性——對於初生的領域而言,
與其畫地自限,這樣的可能性應該更為重要。另一方面,這個定義提醒我們,數位
人文研究應該專注於真正的突破,並帶來概念上跳躍性的發展(conceptual leap),
而不只是小規模的改善。這當然不是個簡單的目標。但無論如何,我們希望這個簡
要的定義,不是限縮想像力的圈套,而能成為研究者探索時的指引與參考。


2012-12-05

伊斯蘭世界的醫學與性別

09:28 Posted by Unknown , , 1 comment
下午考完法文口試,這學期的課就差不多結束了,只剩下一堆的報告等著完成。不管什麼語言,口語向來是我最差的部份。英語也是日語也是。考前有些緊繃,考完則像是放下大石,回家在床上攤了一下。想到三個學期就這樣過了阿,真是時光匆匆人生如夢。

這學期上了一門伊斯蘭世界的性別與醫學史。本來還想以此作為第四門資格考的領域,不過最後被導師大人勸退了。理由很簡單,因為我不會任何一門這個領域中的研究語言。導師大人是對的(這還用說嗎=,=),這課對我而言其實有些吃力,因為我完全記不住,甚至念不出來那些阿拉伯文名字。

幸好這門課的教授是非常好的老師,每個星期真的就是大開眼界。比如我從來不知道創立伊斯蘭教(或回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有十幾任妻子,而且大多是寡婦,只有他的第二任妻子Aisha是處女,而他們結婚的時候Aisha才十四歲。

Aisha跟穆罕默德第一任妻子的女兒Fatimah歲數相差不多,但兩人就是相處不來。有次雙方爆發口角,Aisha就對Fatimah說,只有我一個人跟你父親(就是穆罕默德)結婚的時候,還是處女之身。Fatimah不甘示弱,回答她說:那又怎樣,只有我媽一個人跟我爸結婚的時候,我爸還是處男!

2012-11-29

全島無力者大會

21:25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前情提要:1924年6月,辜顯榮(辜振甫的父親、中信金控老闆辜濓松的祖父,剛入主壹傳媒的辜仲諒的曾祖父,對阿他們都是一家人),跟一群台灣的「有力者」──就是有錢人──一起召開「全島有力者大會」。當時臺灣另外有群人,正在嘗試讓日本帝國同意在殖民地成立台灣議會。日本政府自是百般阻撓,而這群有力者也連忙跳出來,說這些請願者「藉口於請願,非議台灣之制度文物,以惑人心。」又說他們破壞法治,行為不純,別有用心,令人遺憾。

想要設置台灣議會的那一群當然就不爽啦。同一年七月,他們召開「全島無力者大會」,據說來了上千人。有力者大會呢?當時人說,就算把有力者的夫人們跟僕人們都算進去,也不過就二十來個。(1%對99%,不意外。)

因此有了這份全島「無力者大會宣言」:

「對政治法律,毫無理解,對人道正義,敢樹反逆之旗幟,在廿世紀之紳士階級,此種腐敗分子,料應絕滅。不圖最近有辜某,用自私自利之魂膽,敢自稱為『有力者』,倡開大會,而欲反對最合理的最有秩序之運動。辜某既往之歷史,世所周知,固不足深責,然若任其張牙舞爪,竊恐使一般人士,抱疑惑之念。故吾人為欲喚起全島兄弟之注意,不得不為相當之表示。決議:吾人因欲擁護吾人之自由與權利,以期撲滅偽造輿論,蹂躪正義,自稱為全島有力者大會之怪物。」

現在看來,這兩邊戰的可真兇。主張設置議會的那群人,當然都是讀過書的人,不過對於辜顯榮的批評是一點都不手軟,哪管什麼禮貌、態度。比如這段台灣民報對於辜顯榮的評論:

「以少數走狗藐視多數民眾的要求,偽造民意,假公行私,阻礙同胞之進步,誤國殃民,是民賊而兼國賊;死後靈魂欲歸依救主見上帝,一不可能。為富賈而不仁,為劣紳而不義,賣同胞自由,更無慈悲;欲求免墜落十八地獄的永劫,二不可能。以小人而稱大人,胸無點墨,眼有財神,善巴結與應酬,是三等的下流;欲潑盡淡水河的水,以洗民賊二字的羞,三不可能。」

辜先生當然也有他的說法啦。他說他是「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結果蔣渭水先生對此回復了一篇文章,借了他人之口說:那我們應該來「建設狗銅像」。

這事當然沒有成真,不然現在台北街頭就可能跟東京渋谷一樣有忠犬八公像了。(或許也不是壞事?)

照片出處:作者不詳(1924/07/04)。[副系列名:剪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9/86/6c.html(2012/11/29瀏覽)。

2012-11-07

婚前衛生指導

21:47 Posted by Unknown , No comments

讀一本建立新中國社會的書也是一種喜迎十八大的Style,ya! (盧廣仲貌)

馬千里,婚前衛生指導,上海:中孚圖書出版社,1954。(奇怪我又還沒要結婚看這看幹嘛)

重點書摘:

「兩性關係是人類生活上最靠近的領域內的事,數千年爭論甚多,但只認為這是生物學的基礎--肉體的慾求,還一直沒有改變它。直至偉大的馬列主義學說出現之後,根據人類社會的規律,嚴格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道德的男女的性關係,廣義地闡明了歷史唯物論的兩性意義,從而預見地創造新時代的兩性問題的新的思想觀點,形成今日人類對待兩性間正確態度的,樹立新社會性道德的基礎。」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像美國)充滿了色情、淫亂、花天酒地,性生活的無節制,一般青年限於性慾放縱的環境中。男女不問個性的,只是片面的自由亂交,缺乏真實的愛情和思想基礎。許許多多人(特別是婦女)心理上不斷遭受無情摧殘、侮辱、創傷、恐懼、嫉妒、病痛等,以致造成大量精神失常、心理變態的精神病人,及失戀、風化罪犯、自殺事件的日益增多等等,都是由於曲解性慾造成縱慾的結果。」

「正確的戀愛觀,是以革命的人生觀為基礎,用革命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處理戀愛問題。所以應該抱嚴肅的態度,要避免輕率隨便,不應當與一個政治面貌不清的人談戀愛,更不用說是民族的敵人和階級敵人了。」

「戀愛在革命人生當中,是有著一定的位置的。正確的戀愛,雖不免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這也有必要的,因為革命的男女以工作與學習為人生的前提,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以革命事業中共同奮鬥為基礎。戀愛是人生過程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從婚後才開始。因此,把戀愛當做是神聖不可侵犯那末大的事,而妨礙了工作與學習,是不對的,但也不能算小事,所以應該把它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