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3-09-14

認識現代日本的十個關鍵詞: (6)殖民地

16:51 Posted by Unknown , 1 comment


1895年10月8號的凌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在韓國首都漢城的景福宮內,傳出了一陣槍響,一群不知從何而來的人,闖進了王宮。王宮之內,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有人大喊著:王妃快逃。天亮之後,人們發現在宮內發現了三具屍體。其中一人,被認出來是當時國王高宗的妻子,閔妃。而其他兩人,則是她的侍女。趕來處理的日本代表見狀,要求將閔妃的遺體運到景福宮東側的庭院,放一把火燒了。

可是誰是殺害朝鮮王妃的兇手?這個震撼國際的消息傳出後,各方壓力都指向了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因此以謀殺之名,起訴了四十八名嫌疑犯,交付廣島地方法院。隔一年,廣島地方法院做出了裁決,四十八人,因證據不足,全部無罪釋放。至於兇手的身分,成為歷史懸案,至今仍無定論。

但暗殺事件,不過是韓國一連串悲劇開始。

被日本暗殺的閔妃
暗殺事件發生前七個月,日本剛剛結束與清朝的戰爭。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因為戰敗,只好割讓臺灣與澎湖等地。這是日本帝國勢力往南方的擴張。

閔妃一死,日本向西擴張的可能性也大大的提高。在韓國國內,閔妃是主張聯合清朝,抵禦日本的一方。少了她,對日本而言,等於少了一個重要的阻礙。

但日本要將韓國變為殖民地的計畫,並沒有立刻成功。暗殺事件過後兩年,韓國國王高宗試圖振作,他把朝鮮改名為大韓帝國,自己則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和清朝皇帝平起平坐。

清朝在中日戰爭中,被證明軍事力量不如日本,高宗遂轉向俄羅斯尋求協助,以抵禦日本的步步進逼。

但沒想到,1904年,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爆發了戰爭,結果俄國竟然戰敗。韓國的靠山又一次垮台。

日本趁著這個機會,要求韓國簽下了一份協議書。協議書裡同意讓日本在韓國首都設立統監府,並接管外交權,讓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消息一出,震動韓國全國上下。代表簽約的大臣,被視為賣國賊。皇城新聞社的社長,則在報紙發表「是日也,放聲大哭」的文章,痛批日本破壞東亞和平。更有許多人投入愛國自強運動,希望能挽救國家的命運。

但事情彷彿還不夠壞。1910年8月,日本與韓國了又簽下一份條約。根據這份條約,韓國皇帝將一切統治權完全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韓國改稱朝鮮,正式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消息傳到東京,許多日本人走上街頭,敲鑼打鼓,高呼萬歲,甚至有樂隊遊行慶祝。

但一位在琉球任教的作家,聽到了這個消息,則在日記中寫著:「心中百感交集,筆墨難以形容。……人們說,琉球是長男,台灣是次男,朝鮮是三男。嗚呼,比起其他地方的居民,琉球人民會被輕視,並非無故啊。」

韓國併合條約
日本強行併吞韓國,當然要激起強烈反彈。韓國的抗日和獨立運動,從一開始就沒有斷過。1919年的3月1日,韓國民眾趁著為皇帝高宗舉辦喪禮的機會,發起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以學生為首的群眾,聚集在公園內,發表獨立宣言。運動迅速地爆發開來,全韓國境內據說有超過五十萬人參與。

日本政府當然不會放任獨立運動的蔓延。他們立即展開了鎮壓活動,逮捕了將近五萬人,其中有七千多人因此運動而喪命。

日本政府對韓國殖民地的態度,比對待台灣更加嚴酷。全日本的憲兵,因此有八成被部屬在韓國。韓國總督一職,也全部都由軍人出任,不像台灣還有文官總督。而韓國總督府的權力,更是不受國內的監督,有著異常巨大的權力。

日韓兩方的糾葛,後來也延燒到日本國內。1923年,日本關東地區發生大地震,事後各方謠言不斷,甚至傳說富士山即將爆發。而關於韓國人的流言,也在社會中開始擴散。有人說他們在井水裡頭下毒,也有人說他們在各地引爆炸彈。

因為這些傳言,日本境內的韓國人遭到追殺。根據日本官方統計,有兩百多人遭到殺害;但根據日本民間的調查,數字則遠遠超過於此;二次大戰後的韓國政府,更號稱有數十萬受害者。

但從1920年代後期開始,日韓的關係走向了緩和。這一方面是因為日本國內政治風氣的變化,一方面也是因為殖民政府開始認識到,除了強壓之外,也必須配合懷柔的手段,以避免同樣的動亂繼續發生。

對日本帝國而言,開拓殖民地著眼的是經濟利益。當時的幾個殖民地,包括台灣、朝鮮、關東,都被賦予了不同的責任,要為殖民母國提供原料物資。

為了有效地獲取經濟資源,日本也為此在殖民地加強了基礎建設,並且推動初級的工業化。後來也在台灣和朝鮮進行米穀的增產計畫,透過技術改良,讓兩地農民的生產力大幅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殖民地也開始出現了資本家和勞工之間的分化。日本因此藉著這個機會,透過利誘的方式,開始和商人們合作。透過這些有錢人和其他菁英,來壓制反對的聲音,說服同胞服從殖民統治。

同時,殖民政府也開始推動日本式的教育,強調日本精神,希望提高韓國人對日本的認同感。他們在歷史教科書裡,強調朝鮮王朝末期內部的鬥爭與混亂,將自己描繪成拯救韓國人民的形象。他們也發表「朝鮮的改革與進步年度報告」,對外強調日本統治的正當性。

朝鮮總督府
從物質文明的角度來看,殖民地彷彿一直在「進步」。但殖民統治在精神上所帶來的挫傷,卻是難以估量。殖民地的人民從來就不能獲得平等的地位和權利,是永遠的次等公民。

對韓國的知識份子而言,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矛盾,還有如何面對日本代表的現代文明,早在國家被併吞之前,就一直困擾著他們。

但就在同一時間,日本國內的知識份子,也開始出現了同樣的困擾。這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從西方來的現代文明,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到底是好是壞?亞洲的知識菁英,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在世界上的位子?是否只能跟著所謂的西方新進國家走?

這種種疑惑,都可以從一個最貼身的問題開始說起,也就是我們下一次的主題:西裝


1 comment:

  1. 我不太理解琉球作家所說:「心中百感交集,筆墨難以形容。……人們說,琉球是長男,台灣是次男,朝鮮是三男。嗚呼,比起其他地方的居民,琉球人民會被輕視,並非無故啊。」
    請問為什麼琉球會被輕視呢?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