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3-07-27

民主時代的平民皇后

10:37 Posted by Unknown , No comments


1959年的日本有場萬眾矚目的婚禮,主角是當今在位的平成天皇與美智子皇后。當年在電視機前收看婚禮實況的觀眾,估計超過了1500萬人。當時NHK電視台開播不過六年,擁有電視的日本人還不多。事實上,電視在日本的普及,還要拜這場皇室婚禮之賜。

根據統計,皇室婚禮前一年,全日本的電視不過一百萬台。但婚禮消息一出,馬上就引起廣泛的討論。許多人為了收看NHK的轉播,立刻在家裡添購電視。到婚禮舉行之前,訂閱NHK的人口整整成長了一倍。

當時的日本,正在努力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皇室的喜訊能鼓舞人心,為一般老百姓帶來希望。

但這場婚禮之所以受人矚目,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女方美智子,是日本第一位出身平民的皇后。



日本皇室向來只從皇族中選妃。明仁親王,也就是現在的平成天皇,當年原本也打算遵循傳統。不過,當時天皇家的聲譽低落,許多皇族女性對嫁給未來的天皇,竟是興趣缺缺。據說明仁還曾喪氣地表示:「我該不會一輩子都結不成婚了吧。」

當明仁準備迎娶平民女性的消息傳出,日本全國上下都大感驚訝。皇室內出現反對聲音,甚至有傳言當時的皇后,也就是明仁的母親,還為此流下眼淚。但明仁的父親,當時在位的昭和天皇,態度倒是相對開放,只說一切可以按照皇太子的意思。

另一方面,民間對這個消息則是充滿了期待。當時有媒體稱美智子為日本的灰姑娘。不過這種說法不太準確。美智子雖然不是皇家出身,且也不能算是家境清寒。她的父親在一間公司擔任社長的職務。

美智子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學時候主修英國文學。不僅語言能力出色,運動神經也相當發達。明仁與美智子第一次相遇,就是在網球場上。


當時明仁前往輕井澤避暑,參加附近的網球比賽,對手由美智子與一名外國人搭檔組成。比賽結果,明仁輸給了美智子,卻開始了追求行動。

然而,美智子和她的父母,一開始對嫁入皇室都有些遲疑。平民皇后,畢竟是前所未有之事。但明仁的態度堅定,多次電話懇談,美智子終於點頭答應。外界傳言,明仁還曾對美智子家人苦苦哀求。不過明仁對此矢口否認,美智子也特別澄清此事。

婚禮記者會上,有人問美智子對明仁的印象,美智子回答說:「是很乾淨的人,誠實而出色。」

美智子的答案,反映了二次大戰之後日本天皇形象的轉變。過去的天皇,總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但二戰敗戰之後,日本昭和天皇聲譽一落千丈,甚至一度被視為戰犯,也從此喪失了「神性」。

而身為兒子的平成天皇,作風更是與父親大異其趣。美智子口中的明仁,也因此與國民貼近多了。

平民出身的美智子,在教育兒女的態度上,也與過去皇室不同。按照皇室慣例,天皇子女出生後,立刻就要與父母分居,交給乳母,接受帝王學教育。但美智子不願跟隨傳統。她選擇把孩子留在身邊,親自哺乳,並以自己的方式教育。

美智子的新作風,引來皇室之內的側目,卻拉近了皇室與一般日本國民的距離。幾十年之後,她的大兒子德仁親王與二兒子文仁親王,同樣選擇與平民女性成婚。而她的小女兒清子内親王,則是下嫁給一位公務員。她因此喪失了皇家身分,從此成為平民。


2013-07-26

秘密投票的故事

10:20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1859年11月2日,有位名叫喬治凱爾(George Kyle) 的美國人準備去投票。他在手上握了一疊選票。在前往投票所的路上,他遇到一群人對他叫囂,想要搶走他手中的選票。

喬治凱爾躲開了,但與他同行的兄弟卻沒那麼好運──他被一棒擊倒在地上。喬治凱爾於是從懷中拿出小刀,想要保護自己,但身邊一個人卻掏出了槍來,抵在他的頭上。

喬治凱爾的兄弟最終沒有能投下他神聖的一票,他因為重傷而當場喪命。喬治凱爾自己,命雖然是保住了,但票也沒投成。

這樣的血腥事件當然要讓選舉結果產生爭議,蒙上陰影。可是,類似的選舉暴力,在19世紀的美國,還不算太稀罕。根據統計,從1828年到1861年,不到40年間,就有89人在投票日當天,在投票所前,被刺殺身亡。

除此之外,這故事中還有另一件奇怪的地方。我指的是,喬治凱爾手中的那疊選票。

2013-07-22

冒辟疆與董小宛

18:38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東京大學 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
大木 康教授 演講
冒辟疆與董小宛
活動內容
主辦單位
里仁書局
主講者
大木 康教授
(日本 東京大學 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
講  題
冒辟疆與董小宛
活動時間
2013年8月5日(一 )下午4:00-6:00
活動地點
台大創新育成中心B棟 會議展示室
台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自來水園區對面)



http://lernbook.webdiy.com.tw/index.php?route=information/news&news_id=3


2013-07-07

蜜月旅行的誕生

00:22 Posted by Unknown , No comments



幾年之前我還在工作的時候,有次午餐時間,同事們提到了蜜月的話題。當時有位同事正在籌辦婚禮,很自然就被問起蜜月的計畫。午餐桌上,大家熱烈地交換著理想的旅行地點,大多是某個美麗的歐洲城市,度假勝地,凡此種種。

聽著聽著,我隨口問了一句:「為什麼蜜月旅行一定要出國呢?」

辦公室內突然陷入了沈默。女同事們轉過頭來,用一種「這傢伙是怎麼回事?」「最好還是不要嫁給他的好。」,這樣的眼神看著我。

沒有人回答我。

話題隨即又被其他人接上,像是什麼都沒發生。

意識到自己問了不識相的問題,我有點尷尬,沒有繼續追問下去。但也有點慶幸,沒有講出心中另一個似乎更不識相的疑惑:

「到底,為什麼要渡蜜月?」

2013-07-02

兩個第一夫人

21:00 Posted by Unknown , No comments


2013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一任任期結束的時候,他的團隊中最受歡迎的,是他身邊的兩位女性。一位是他的妻子,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另一位,則是他的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 

和台灣不同,美國屬於總統制,沒有行政院長。總統就相當於行政院長。國務卿則有點類似於外交部長,負責掌理國際事務。按照美國國際的地位,這個位子的分量也可想而知。

從2008年開始,希拉蕊四年的國務卿任期,有許多為人詬病之處,但她還是完成了驚人的成就。四年之內,她總共出訪了112國家,成為史上第一。她飛行的里程數,也是史上第一,高達956,733英哩。這個數字,等於是繞地球39圈,或者從地球到月球,回來兩趟。 

2012年,任期接近結尾的時候,很多人期待她能參選2016年的總統,成為美國第一位女性元首。但她說,她累了。65歲的她,過了異常拼命的前半生。她決定休息一下。

2013-06-28

我不在機場,就在去機場的路上

22:50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沒想到回家之路會變的道阻且長。

我原本會在星期一搭上從LA往東京中途在舊金山轉機的航班。但我錯過了第一段飛機。

我覺得是地勤人員害的,她則認為是我自己的問題。當天美國航空(AA)的班機大亂,機場狀況也是一團糟,實在也難追究。問題是,對方只要否認到底就沒事了,我可還得解決問題。

於是我找上AA的人員。她說,舊金山飛東京的日本航空(JAL)負責的,請問日本航空。

因此我撥了電話給日本航空,對方聽了狀況,嘆了一口氣說,美國航空是我們最差的合作伙伴。接下來便不斷重複,這是AA的問題,他們要負起責任。

他說,我勢必會錯過往東京的航班,重新訂的話,就是一個星期後了。他因此說,要跟AA的人直接談。

我於是又重新回到大排長龍的隊伍中,還不容易找到一個服務人員。我說明了狀況,要把電話交給她,沒想到她說:

「我不跟任何人講電話。沒有必要講電話。」

我電話開了擴音,所以JAL的人都聽得到我們的對話,我想他應該和我一樣傻眼。

我只好再找另一位看來比較願意幫忙的小姐。她也是很無奈的樣子。倒是JAL的先生非常積極,終於幫我找了一般新的直飛班機,讓我明天直接飛到東京。當下的感激真是無法以言語形容。

但還有一個問題:我的行李已經上飛機了。

AA的小姐說沒問題,行李會直接送到成田(原定是飛羽田),我就鬆了一口氣。於是找了一間旅館,聯絡在東京的朋友,把原本的約都改掉。

隔天上了飛機,其實覺得蠻幸運的。

於是我到了成田機場,準備向JAL的人員領行李。對方看了電腦紀錄,一臉為難地說,「你的行李,還在舊金山喔。」

什麼!

不過日本人的服務態度跟美國還是一樣,我不用一直爭辯,他們就願意擔起責任,說要把行李寄到我的東京住處。

「可是我明天就回台北了。」聽到我這麼說,換她們一臉驚恐,兩位小姐在電腦前交頭接耳討論了好一陣子,終於回來告訴我,可以把行李直接寄往台北,而且會在我抵達台北前就送到。

真是太好了。

隔天我到了候機室,準備在上飛機前先上個廁所。沒想到在小解之時,竟然聽到廣播在叫我的名字。我心想,不會又要錯過飛機了吧。(我分明記得還有一段時間啊。)於是趕緊收槍,趕赴登機門。

登機門果然一片平靜。

櫃檯交給我一張小紙條,上面想著,行李要晚一天才會到。我心裡冒出三條線。因為隔一天(就是昨天)一早,我又要從臺北離開了。總之做了「先回家找些舊衣服吧」這樣的打算。也只能這樣了。

不過昨天到了機場,和行李組聯繫,確認行李已經到臺北。我說五天後回來再來領,想不到對方說可以直接幫我寄到下一個目的地。簡直太感人。

就這樣,我的行李與我在經過了四天之後,終於在地球另一端重逢了。


2013-06-08

歷史學者把「就業市場」全搞錯了

19:26 Posted by Unknown 1 comment
Historians Have the "Job Market" All Wrong
By John C. Burnham


歷史學者抱怨「就業市場」的問題。但他們搞錯了。他們沒看到這世界正在改變,而且變得對歷史更有利。事實上,對歷史學者的需求非常多。在學歷社會中,讀個歷史研究所,有著光明的未來。但在那個社會裡,歷史學者需要的不只是彈性,還需要對歷史與歷史學者在現代、全球社會中的位置,徹底地重新理解。

歷史學界士氣不振。他們認為這個領域已經過度擁擠。有些年輕的歷史學者,在「求職」時遇到了麻煩。大學部的老師們,在鼓勵最優秀學生去攻讀他們想鑽研的歷史學之時,總有些不自在或罪惡感。有些研究生導師相信,限制錄取率已經到了道德必要性的層次,減縮並拒絕許多年輕人從歷史學的研究所訓練中獲益,則是一項美德。

這些命定論、沮喪心態與罪惡感,全都奠基於一連串的誤解,一連串非常錯誤或過時的認知。我們歷史學者需要反過來認識到:這個環境,應該讓我們更加熱切地鼓勵大學生去享受歷史研究,鼓勵他們以自己所喜愛的事物為業。

2013-06-07

數位的,全球的,公共的

20:35 Posted by Unknown , 3 comments



這是去年在THC21-Taiwan做的報告內容。(Prezi的中文支援似乎不太好,所以當時只好用英文。)


我想一個學生的角度。也就是說,未來五年、十年,如果我要繼續在這個行業中工作,它會變成什麼樣子。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因素,應該就是數位技術所帶來的衝擊。四年多以前我到台大數位典藏中心(現在改成數位人文中心)工作時,還並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數位人文還是一個新鮮而遙遠的名詞。但這幾年的趨勢似乎是越來越清楚。


開放性課程的允諾與失落

19:50 Posted by Unknown , 1 comment
http://www.newyorker.com/reporting/2013/05/20/130520fa_fact_heller?currentPage=all


這一年美國高等教育的關鍵字應該就是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紐約時報甚至喊出The Year of the MOOC。

其實線上課程由來已久,不過過去一年好幾項因素的匯聚,讓類似概念突然又流行起來。一個關鍵的發展,應該是哈佛與MIT再去年聯手推出稱之為EdX的課程平台(後來又有其他學校加入)。在這之前,其實早就有如COURSERA、UDACITY等,經營的也不錯。但上述兩家學校向來愛當主角,於是又另外弄了一個,挾著豐厚資源(包括資金與媒體等等),大肆宣傳。

這一波流行與過去也有些不同。以往的作法,就是把課程資料或是上課錄影放到網路上。MOOC則希望可以提供整合性的體驗,就像是透過網路,上一門真正的課。所以使用者註冊之後,要收看影片,完成作業,時不時會收到授課老師的來信,還可能與助教或同學們互動。若按部就班地完成所有要求,還可以得到證書。


Medical Practice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16:06 Posted by Unknown No comments

慢慢把當時讀的書單po上來(不過也實在太慢了點....)第二次的主題是醫者和他們的practice(這該怎麼翻譯比較好?)。這種偏社會史的角度,在醫學史裡是一個比較晚的發展,大約要從1980中期之後才慢慢起來。早期的研究還是以醫學思想和理論為主。Edward Kealey跟Katharine Park的第一本書,都屬於這一類。90年代以後又更多,而且注意到許多非主流的醫者。Valerie Flint的文章討論在中古早期,除了醫者和聖人之外,還有一種Enchanter(又該怎麼翻譯?有點類似Charlatan),同時被兩方夾殺。Peter Brown不是專門的醫學史家,不過專門研究聖人歷史的他,很自然就注意到當時在神殿(shrine)有很多醫療行為在上演。Brown的書寫的很薄,但我花了很多時間讀。

我有一陣子對外科特別感興趣,所以P老師推薦了幾篇外科醫生相關的文章。原來除了一般受過專業訓練的surgeon之外,還有一些醫者被認為是surgical specialists,他們地位比surgeons更低一些,大多處理一些簡單的外傷問題,也是在各地四處巡遊,販賣自己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