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狐仙

主 題:地圖 文本 文化交流
主講人〔一〕:張廣達 院士(本院院士∕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講 題:從碎葉城、唆里迷、馬哈木、喀什噶里的圓形地圖看唐初以來內陸文化交流
主講人〔二〕:黃時鑒 教授(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講 題:從毛羅 (Fra Mauro)、巴爾布達 (Luiz Jorge de Barbuda)、利馬竇 (Matteo Ricci) 世界地圖看明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
主持人:范毅軍 教授
時 間:2010年1月8日(五)下午2:00~5:0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您曾想過有所謂的「圖書館族」嗎?
他們如何感念抽象的和具體的「知識藏」?
這 裡有作者的忘年交,有作者的女性關懷,有屬於他那個世代的對於東西明星的共同記憶,以及勾畫海洋之子鄭成功的敘事史學。「面對過去而生」是作者的人生自我 命題,面對過去往往是痛苦的,尤其當那是個不義和苦難的時代,但在人的世界,過去永遠走在我們前面,它揭示了我們的承擔,我們的路徑。
作者簡介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碩士班畢業,於一九九一年取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報系,1989)、《臺灣歷史圖說》(聯經,1998)與《海行兮的年代》(允 晨,2002),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負責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古典日文解讀法》等書,並發表論文數十篇。《臺 灣歷史圖說》目前有韓文版(新丘文化,2003)和日文版(平凡社,2007)。
昨天開會時,看了一篇〈History of Human Computing〉。文章去年就讀過,不過今年新生入學,所以又討論了一次。結論跟上次差不多,就是Human Computing做了老半天,該作者結論竟然認為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TEI(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H老大說,就好像寫一本建築史,寫到最後只說有很多神奇的營造技術,卻說不出蓋了什麼偉大的建築。
由此又講到台灣數位典藏的一些瓶頸。主要是,現在台灣各個單位都說得出來自己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力氣,甚至還不忘強調受了很多苦難。可是要說有 什麼具體的貢獻,帶來什麼衝擊,好像就困難的多。這問題好像還不只存在台灣,有趣的是,似乎越來越多人察覺到這個問題,但是公開討論的還不多,真正在思考 解決方式的可能更少。或許是太尖銳的追問,很可能牽動一些敏感神經。
一次跟L老師等人吃飯,他說到有次會議後的宴席,他問了身旁一位嫻熟GIS的研究生,大意是請對方舉出幾個GIS所解決的重大歷史問題。話出口,看見對方的反應,才驚覺這彷彿是個魯莽又冒犯的問題。L老師說,他真的無意暗示什麼。
上禮拜聽了幾場號稱Historical GIS的報告,我似乎有同樣的疑問。那幾場演講都是相當扎實且有價值的歷史研究,配合著數位化的地圖,講者娓娓道來自己的研究。但我的問題是,資訊科技在 其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換個方式問,如果把Information System拿掉,能不能就用Historical Geography來統括這些研究?如果可以,那Information System豈不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我們的文章發表後,會後有人跑來與討論。他說,感覺上現在這麼多的科技,就是讓大家做事情更快一些,找資料更快、圖畫得更快,但是研究者一些基本的 研究方法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能把事情做的更快,當然是件好事,但是既然投入的大量的資金與資源,大家似乎都在期待更多一些什麼改變。
Harvard College Library and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have agreed to digitize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rare Chinese books outside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aim is to increase access while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s 51,500 volumes, some more than 1,000 years old and covering subjects lik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drama. “We need to change the mind-set that rare materials must be kept behind closed doors,” said James Cheng, a Harvard-Yenching librarian. “A library is not a museum.” Harvard technicians will tackle the six-year, multimillion-dollar project in two phases, beginning in January, with books dating to the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and in January 2013 with those from the Qing Dynasty.
這幾天在中研院參加PNC與GIS in Humanities的聯合會議,幾天下來確實獲益良多。這次的主題之一是Social Computing,這個詞彙到底指涉著什麼,似乎還說不清楚。不過有些議題,比如電腦遊戲或是交友網站對社會的衝擊,倒是不斷被提出。部落格也是其中之 一,但最新的趨勢是像Plurk或Twitter這一類的微型部落格。
今天早上聽香港中文大學Irwin King的演講,他強調web 2.0與教育理論中的「建構理論」有不少呼應之處,都強調在互動中獲得知識。當時我腦中冒出了一堆想法,比如plurk的功能如何能應用在學術社群的溝通 上,或是比如說系所內部如何藉以建立更多互動,不只是學生與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跟老師。其實這些構想都是受到台大圖書館plurk的啟發,或者它的生父 的啟發。
會議休息時間看到台大剛好推出官方部落格,也覺得頗高興。這些部落格未來會產生甚麼學術上的效應,值得注意。不久前台大在一個國際校園評比中不但如 願進入百大,甚至進入前五十大,最大原因據說是「機構典藏」的功勞。可見有時候抓住先機就能事半功倍,比苦幹實幹有用的多。(當然這麼說不是要否定研究者 的苦勞)
現在另一場討論會又要開始了,這次的主題是New Studie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Ancient China,看議程是要嘗試用資訊技術重現漢代的歷史,討論人是中研院的邢義田先生。類似的方式在西方歷史,特別是羅馬城的重建上,應用甚多。不過這一場 最神奇的地方,大概是好幾位報告人沒有到場,卻是透過網路,視訊連線。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 |||||
時間 | 場次 | 主持人 | 論文 主講人 | 論文題目 | 特約 討論人 |
09:00- 09:30 | 報 到 | ||||
09:30- 09:50 | 開幕式(校內、外貴賓) | ||||
09:50-10:50 | 開幕演講---李歐梵院士 | ||||
10:50-12:00 | 一 | 柯慶明 | 胡志德 | 論中國近代散文的單一化傾向 | 陳昌明 |
黃子平 | 「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敘事 | 康來新 | |||
12:00-13:00 | 【午餐】 | ||||
13:00-14:40 | 二 | 吳密察 | 廖炳惠 | 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濕熱與現代性 | 廖咸浩 |
張隆志 | 多重歷史之島:二十世紀初期臺灣歷史書寫傳統的起源與辯證 | 沙培德 | |||
顧若鵬 | 日本戰犯的審判: | 張隆志 | |||
14:40-14:55 | 【茶敘】 | ||||
14.55-16:35 | 三 | 陳萬益 | 吳秀卿 | 三國故事在近代韓中兩國舞台上的傳播 | 王璦玲 |
黃英哲 | 「跨界者」: | 柯慶明 | |||
洪淑苓 | 越南‧臺灣‧法國—尹玲詩作的人生行旅與文化傳譯 | 翁文嫻 | |||
16:35-17:45 | 四 | 童元昭 | 交界、游移、跨領域—─哈燕社學人座談會 | 廖朝陽 | |
| 【第一日議程結束】 |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 |||||
時間 | 場次 | 主持人 | 論文 | 論文題目 | 特約討論人 |
08:30-09:00 | 報 到 | ||||
09:00-09:30 | 葉維廉教授演講---文化傳譯的搶灘 | ||||
09:30-10:40 | 五 | 何寄澎 | 黃美娥 | 「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 | 施淑 |
林姵吟 | 文明的磋商: | 江寶釵 | |||
10:40-10:55 | 【茶 敘】 | ||||
10:55- 12:35 | 六 | 陳芳明 | 張文薰 | 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台灣文壇形成史 | 柳書琴 |
梅家玲 | 戰後初期台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台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 | 黃英哲 | |||
張必瑜 | 「家」與「國」的神州想像: | 戴寶村 | |||
12:35- 13:35 | 【午 餐】 | ||||
13:35- 14:45 | 七 | 沈冬 | 徐蘭君 | 唱自己的歌:聲音的跨界旅行和文化的青春互動--臺灣校園民歌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及新加坡音樂文化的影響 | 郭玉雯 |
紀一新 | 電影與全球化的史前史 | 陳儒修 | |||
14:45- 15:00 | 【茶 敘】 | ||||
15:00- 16:30 | 八 | 梅家玲 | 重返《福爾摩沙》座談會 | 蘇明陽 | |
16:30- 16:50 | 觀察總評---廖炳惠教授 | ||||
16:50- 17:00 | 閉幕式 | ||||
| 【第二日議程結束】 |
時間:民國98年9月11日(五)15:00-17:30
地點:臺灣大學德田館(資工系館)210會議室
主講人:林淑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題目:文化記憶的再現─台灣大學典藏資料庫於台灣文化史主題研究的應用
演講簡介:
林淑慧教授今年七、八月份,於台大數典中心擔任訪問學人,這次演講是她研究的初步成果。本次演講中,她將聚焦於兩個主題,一是文史資料庫在教學上的 運用,一是巡台御史的台灣書寫。巡台御史是清代初期台灣權力最大的官員,因為是中央派出的監察人員,所以可以直達天聽。他們對台灣的書寫,因此有其特殊意 義。此外,制度上巡台御史滿漢各一,他們對台灣的觀感和書寫,
附註:本活動不需報名。
主講人:Dr. Marta E. Hanson (Director of Graduate Stud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講題: Body Wholes, Body Parts: Visualizat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Hand in Chinese Medicine
時間:98年9月14日(一)下午 2:00-4:00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從魯迅以降,茅盾、老舍、沈從文等開拓了現代中文小 說中的寫實主義精神,他們的文學成就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當代中國的汪曾祺、賈平凹、戴厚英、劉賓雁、馮驥才、阿城、韓少功、古華、余華、莫言等作家,甚至台 灣的司馬中原、王文興、黃春明、王禎和、黃凡、林雙不、李喬、宋澤萊、李永平等,編造成現當代中文小說的最大規模寫實文學地圖。
本書是是王德威重要的論著之一,提出現代中國寫實主義體現了六個讀者耳熟能詳的敘事模式:歷史演義、政治小說、煽情悲喜劇、鬧劇、抒情表述、鄉土寫作。
中國現代小說流派紛呈,但以內容的繁複和影響的深遠而言,首推寫實主義。本書對1930年代寫實主義小說全盛時期的三位作者茅盾、老舍、沈從文做出 研究。茅盾參與共產革命,對一代革命者獻身和陷身政治有深刻的體驗;老舍從庶民生活裡看出傳統和現代價值的劇烈交錯;沈從文則刻意藉城與鄉的對比投射烏托 邦式的心靈圖景。
這三位作者的不同不僅在於風格和題材的差異,更在於他們對「寫實」和「小說」的意義和功能各有獨到的解釋。茅盾藉小說和官方「大敘事」抗衡,並且探 索書寫和革命相輔相成的關係。老舍的作品儘管幽默動人,卻總也不能隱藏對生命深處最虛無的惶惑。而在沈從文的原鄉寫作盡頭,是對歷史暴力的感喟,和對「抒 情」做爲一種救贖形式的召喚。
由此本書指出寫實或現實主義不只意味單純的觀察生命百態、模擬世路人情而已。比起其他文學流派,寫實主義更訴諸書寫形式與情境的自覺,也同時提醒我 們所謂現實,其實包括了文學典律的轉換、文化場域的變遷、政治信念、道德信條、審美技巧的取捨,還有更重要的,認識論上對知識和權力,真實和虛構的持續思 考辯難。
2009年,是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後的90週年紀念,在白話文運動發起迄今,除了魯迅的名字,最讓讀者難以忘記的,就是寫作《子夜》的茅 盾、《駱駝祥子》的老舍和《邊城》的沈從文。1999年《亞洲週刊》舉辦「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茅盾的 《子夜》高踞榜上的第二、第三及第六名。沈從文和老舍的成就遠勝於第四名的張愛玲之《傳奇》,甚至老舍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原擬頒獎的得主,沈從文是 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之一。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研究、重新閱讀這些重要的現代中國小說。
王德威獨具洞見指出,茅盾、老舍和沈從文的小說為中國現代小說開發全新的閱讀視野;他們的影響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都還在現代小說界發揮力量。 茅盾、老舍、沈從文的成就證明了在魯迅「之後」,為二十世紀中國的寫實主義,下了全新的定義,也為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拓開燦爛多姿的廣闊視野。
本書提出各種強而有力的論述辯證,引經據典,例如膾炙人口的《蝕》、《子夜》、《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湘行散記》、 《湘西》、《邊城》等,顯示出作者的批評視野寬闊深度;不是理論狂想或文學史空談,而是注重與文學對象之間的對話,為批評如何重返文學現場建立了有效的典 範。
更重要的是,本書提出茅盾、老舍和沈從文的獨特影響在中國文壇上仍在在可見,他們的寫實模式仍主導著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作家的寫實觀念;1970、80年代以來的中國作家如何承續這三位作家的成就,形成新舊世代之間,文學精神上的相互對話。
見樹又見林‧歷史新視域─數位與歷史整合工作坊
1.工作坊宗旨:期望讓資訊與歷史科系研究生熟悉數典中心資料庫使用方式,並從分組練習中學習與反饋,彼此交流不同知識背景的專長,提出數位科技與人文結合的可能性
2.日期:2009年7月22日(三)9:00~17:50
3.地點:臺灣大學德田館 (資工系系館) 210會議室
4.參加人員:臺灣大數位典藏中心研究生獎助計畫獎助生、臺灣大學資工所新生、對數位典藏有興趣的人文科系與資訊科系師生
5.報名方式:本活動歡迎各界人士參與,欲報名者請註明姓名、單位與連絡方式,email或來電報名皆可。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6.注意事項:會議中備有午餐與茶水。參加者請自備筆電,以方便實際操作。
詳情請見:http://www.digital.ntu.edu.tw/news.jsp?flag=17#17理解現實中國的鎖鑰
──讀『毛澤東最後的革命』
文∕楊照
麥克法夸爾教授在『毛澤東最後的革命』的自序裡輕描淡寫地說:
「......我到哈佛任教,一位非常傑出的歷史學家要我在哈佛核心課程的『歷史研究B』門類中,開設一門有關文革的課程。......這門課出人意料地受到了歡迎。」
麥克法夸爾話說得真低調,完全沒有提到他在哈佛開的「文化大革命」,一度是全校註冊上課人數最多的課程,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要讓所有學生齊聚一堂聽 講,只能動用學校裡平常辦音樂會、上演舞台劇的「山德斯劇院」!即使扣掉必然會有的翹課學生,每當「文革」上課時,「劇院」門口總還是有幾百個學生必須耐 心排隊等候入座。
還不只如此,八百個修課的學生除了聽講,依照規定還得分班定期討論,一分下來至少得分三十個討論班,每班需要一位助教,於是那幾年,「文革」課是哈佛中國史研究生的重要財源,大家都可以到麥克法夸爾教授班上謀個助教教職,靠助教薪水支應生活費用。
八○年代後期,我在哈佛見證了「文化大革命」課程驚人的轟動程度,也就不斷地在心中疑惑:為什麼?為什麼發生在中國的一場動亂,在這些學生出生前開端,而且也結束了十幾年,卻能夠吸引這麼多美國大學生爭先恐後登記聽講?
麥克法夸爾教授當然有其風采,但光靠他上課的表現,不足以解釋這個現象。有一年,通識核心課程排出了一門不可思議的「夢幻卡司」課程,找了生物系的顧爾 德(S. J. Gould)、哲學系的諾奇克(R. Nozick)和法律系的德蕭維茲(A.Derschwiz)三大全國知名的明星教授一起對談上課,然而這門課的註冊人數,竟然還是贏不了「文革」。
一度我以為真正吸引學生的,應該是「文化大革命」這項課程名稱。學生或許是以為課程?的是文化如何發生革命性變化的觀念,以及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革命現象,他們並不明白其實課程從頭到尾解釋的是再具體不過的一段中國當代歷史過程?
然而,「文革」年年吸引大批學生,光是課程的筆記影印就在校內滿天飛,加上學長學姊口耳相傳,後來的學生怎麼可能繼續誤會上當呢?
接觸過一些修過「文革」課的學生,慢慢地,我的疑惑有了些比較具體可靠的答案,或至少是接近答案的方向。吸引這些學生的,是「文化大革命」內在不可思議 的強烈戲劇性。「文化大革命」要用革命的手段,一時之間打破一切既有的秩序,這樣的想法何其激烈、何其天真!多少兒童、多少少年,在某個天真的時期,面對 外在世界加諸在他身上的層層管制,都曾經幻想──如果能夠把這些討人厭的權威通通一掃而空,多好!成長過程中,他最終必須慢慢學會放棄如此的天真幻想,可 是他不會真正忘掉那種砸掉整個世界,按照自我意志予以重建的衝動,怎麼也想不到,這樣的衝動,竟然曾經在中國真正被付諸實現過。這裡面就有了讓年輕學生不 能不好奇的戲劇性。
這些年輕學生們也都還記得,自己有過的另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望。如果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都沒有了大人,多好!真正 「小鬼當家」,讓小孩、少年可以不受大人干擾地追求他們要的,包括玩具、冰淇淋、愛情、報復、正義乃至於暴力破壞帶來的快感,他們好奇渴望的,總是被大人 阻止,因而也就總是刺激著「沒有大人」想像。他們從「文革」的課程中驚異地學道:在中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共產黨控制最嚴格的國家,竟然曾經以整個 國家的規模,試驗讓學生,高中甚至更小的學生,組成「紅衛兵」為所欲為,這是多大的印象落差,又是多讓人難以接受卻又不能不接受的戲劇效果!
「文化大革命」吸引那一代美國學生的一部份理由,也曾經吸引過他們的上一代,那些參加過胡士托音樂狂歡、留長頭髮、吸大麻吃LSD、主張性解放的嬉皮 們。嬉皮身體力行的理想生活,核心部分其實也就是一種「反大人」的童真夢幻,反對「大人」的勢利、虛偽、拘謹、管控,相對熱愛自由、真實與脫離現實的境 界。透過他們自己的價值信念,他們看到的「紅衛兵」是同樣理想熱情發散的中國同類,更重要的,他們看到了中國領導人毛澤東跟自己國家的「大人」形成在遙遠 不過的極端對比,自己家的「大人」想盡辦法打壓年輕嬉皮,毛澤東卻鼓勵、發動「紅衛兵」來鬥爭「大人」。他們怎麼能不崇拜毛澤東?
那個年代,六年代後半延續到七○年代初,西方青年反叛文化發展到最高峰。參與其中的人數最多,卻也因此有了最複雜的路線與派系分分合合。反叛青年中一定有比較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和比較激進的共產主義者的區別,而共產主義陣營裡,又一定會有比激進更激進的「毛派」。
「毛派」的特色,是本質性地反對一切權威,通常包括自身所屬的黨或組織的權威。除此之外,「毛派」緊抓「造反有理」的口號,表現出一種強烈青少年式的破 壞狂熱,他們對於要改革新造一個什麼樣的新世界沒有什麼興趣,將所有精神投注在如何打倒他們討厭的事物上。那個時代「毛派」是個世界性的重要現象,也是此 起彼落恐怖主義組織,背後共同的信仰。從日本到義大利,從歐洲到南美,到處有「毛派」,到處有「毛派」奉毛澤東之名作出的種種破壞行為。
世界性「毛派」尊崇的,不是長征的毛澤東,不是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毛澤東。更準確些說,是他們想像中發動「文化大革 命」的毛澤東。那個時代,中國仍然對外封閉,沒有人能進到中國看到「文革」真實的面貌,即使這些「毛派」也都不可能理解「文革」給中國帶來的破壞到達什麼 程度,不過,他們對於「文革」精神的掌握,尤其是「造反有理」刺激的青少年情緒,其實掌握得還蠻準確的。
「毛派」心目中的「造反」,和 實際的「文革」之間最大差距,在於「造反」的限度。「毛派」真心相信「造反有理」,換句話說,任何既成秩序與權威,都在他們「造反」的範圍內;然而在中 國,「文革」再怎麼徹底革命,再怎麼徹底造反,再怎麼炮打司令部,毛澤東卻一直是絕對不能被挑戰的最後權威,造反反到最後,還是要「擁謢毛主席」,彼此對 立武鬥的團體,都堅持自己是毛主席的子弟。
依照一個不容許挑戰的權威來進行造反革命,也就是「奉命造反」,正是「文革」最核心也最內在的矛盾落差。
矛盾的,不只是為什麼激動造反的青少年始終不敢挑戰毛的權威,也包括了,掌握那麼大權力的人,為什麼還要命令人家去造反呢?造反不是奪權者才運用的手段 嗎?已經擁有權力、尤其是最高權力的人,不是應該反過來成為大保守派,嚴守既成秩序,對鞏固、延續自己的權力最有利嗎?
後面這項常識想法,使得許多想要解釋毛發起「文革」動機的人,都特別強調當時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地位,以及劉少奇對毛澤東構成的威脅,以鬥爭劉少奇作為「文革」的根本原因。
這樣的解釋,順理成章,卻不完全符合史實。面對毛排山倒海而來的行動,劉少奇根本招架無力,也幾乎不曾真正試圖對抗,很快就被壓伏了,顯示即使「文革」 之前,劉少奇都沒有足以跟毛相庭抗禮的實力。黨機器始終掌握在毛的手中,國家行政機器,從基層一路上來,都比黨矮一節的,劉少奇哪有多大本錢可以對抗毛澤 東?
然而,劉少奇節節敗退,乃至劉少奇徹底倒台,卻都沒有讓毛澤東停止「文革」的瘋狂舉措,而且「文革」造反破壞的主要對象,不是國家行政機器,而是共產黨黨官僚。
鬥爭劉少奇不足以解釋毛澤東的行為,顯而易見。「文革」陸續出土許多文件資料,讓人們逐漸清楚「文革」帶來的狂亂與悲劇,不過若是要思考毛澤東發動「文革」的根本理由,那麼最富參考價值的材料,首推毛身邊醫生李志綏的回憶了。
李志綏近身觀察讓我們看到毛權力慾望真正的極端程度。一九五○年代,當毛澤東自己下令要全中國「向蘇聯老大哥一面倒」,中國上上下下都在努力學俄語,大學英美語文教學全面停擺時,毛澤東最熱衷做的事,竟然就是學英文!
沒有任何合理的原因,讓他在那個時間點上學英文,唯一的解釋──連他自己設下的規定,毛澤東都不願、不能遵守,他的權力滿足來自於他的「例外性」,他不必遵守任何規定。
所以有時候就連最重要的「五一」、「十一」大典,毛澤東都會因為起不了床而缺席。坐在火車上,管它是白天黑夜,毛隨時可能想睡覺,專列火車就必須停下來,連帶地周圍幾十列幾百列火車班次同時停擺,沒人知道什麼時候主席會醒來,也就沒人知道多久以後火車才可以復駛。
毛不只不能忍受聽別人的指使,他甚至無法忍受有規定跟制度限制他,即使那些規定、制度是他自己訂的。他這種空前高漲的權力意識,化成打敗日本人、美國人、蔣介石的強悍革命意志,不過在革命成功取得政權後,就形成了嚴重的問題。
國家不能沒有體制,執政的政黨也不能沒有固定系統。就算毛自己不服從體制,他自己高於系統、超越系統,他的同志們畢竟要慢慢收拾收束在黨政官僚裡,對官僚規則的看重,逐漸超越過去革命中人與人的流動關係。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六年,儘管歷經各種運動風波,黨官僚畢竟還是一層層地建起來了,過去的革命夥伴各有各在官僚中的位置,按照體系安排彼此對待,也照著體系規則尋求提高地位、增加權力。
他們並沒有挑戰毛澤東的地位與權威,但是他們的政治權力認同,無可避免越來越傾向於抽象的黨,而不是具體且任性的毛。
這正是毛最厭惡、最不能接受的。世界凝固了,一切都有了秩序有了規矩,毛能夠任性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一九六六年,毛澤東決定阻止世界在他周遭進一步凝固,直接實際的做法,就是摧毀黨官僚,他要用個人意志個人力量逆轉黨和國家建制化的歷程。
「文化大革命」在毛心中,不是策略,不是手段,是真正徹底的絕對改造,他要從人的內心、從社會文化上,終止追求建制、追求秩序的衝動。「造反有理」因為造反就是打破建制、打破秩序,所有建制、秩序所成就的,通通被視為「舊」,也就通通都可以消滅。
革命經驗與革命口號長期影響下,毛澤東對於「群眾」的基本認知,就是:群眾不滿現狀,熱終於打破現狀,認為打破現狀有助於改善自己的情況。到了六○年 代,共產黨建國、執政的結果,其實大幅減少了潛在的「群眾」,畢竟中國連續動亂了半世紀,誰不想藉著新中國的解放,休息休息喘口氣呢?無法發動原本的「群 眾」,毛澤東於是轉而發動學生,後來發現連大學生都不具備那麼強烈的造反「群眾性」,索性再將目標放到高中生身上,因而釋放出了那既驚人又恐怖的童稚、野 蠻破壞力量。
短短兩年內,「紅衛兵」的力量就摧毀了毛澤東視為眼中釘的黨官僚,然而從開始「軍管」到「文革」落幕,卻還要再等漫長的八年。至於「文革」留下的後遺症,到今天快半個世紀後,還沒有人敢說已經真正清除了。
「文革」完全毀掉了中國共產黨原來的領導階層。造反派打倒當權派,接著就輪到造反派被看作當權派打倒。一波又一波,再厲害再會鬥爭,誰也防止不了「造 反」造到自己頭上。唯一的例外,只有毛澤東。幾年下來,中共所有人都失去了權力正當性,毛澤東死後,「四人幫」維持不住局面,華國鋒也保不住權力,鄧小平 勉強登基,接下的畢竟是一個人才嚴重不足,而且官僚秩序蕩然無存的國家。
「文革」不只毀掉當時的建制與秩序,連帶毀掉了建制、秩序在中國的基本合法性。一整代人在童稚、野蠻破壞中生存長大,從來沒學會如何打造制度,更從心底瞧不起秩序,這樣的國家,別說如何在國際間競爭,連要在內部跟自己和平相處都極度困難。
一直到今天,中國都還在「後文革」的階段中持續蛻變。麥克法夸爾和沈邁克的書,堆積、鋪陳眾多的細節,讓我們具體走過「文革」的歷史巨變,感受「文革」 對中國產生的深遠影響。細密地凝視「文革」,我們才能真正領受到「文革」中彰顯的人類行為荒謬性,切身感知文明的脆弱。細密地凝視「文革」,我們才能如實 地思考集體行為內在高度的可操控性,以及如何防止群眾被煽動、操控,創造出無可挽救的傷害。細密地凝視「文革」,我們才能找到衡量中國內在精神扭曲的尺 度,進而了解現實中國依舊未能徹底拔除的暴力導火線所在。細密地凝視「文革」,我們才能評價三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治療與進步,並依此投射預見中國未來 可能的轉化速度與幅度。細密地凝視「文革」,我們才能看出鄧小平的關鍵歷史地位與發揮的關鍵作用,公平地承認他對拉住沉淪中的中國作出了多大的貢獻。細密 地凝視「文革」,同時將「文革」複雜因素放進對中國的圖像裡,我們才有機會擺脫許多來自傳統與古遠歷史的刻板印象,在自己的認知架構中,有效地刻寫現實而 不虛幻的中國。
今天白領勞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多過飲食、打扮、旅遊、社交或是一般的運動和娛樂——也就是說,花掉每個工作天的五至八個鐘頭。(多到只有睡眠可以相提並論。)至於電腦跟網路呢?這兩者都是閱讀的革新。
不過,閱讀卻是比工作或網路更加豐富。讀物之於心智,就好比音樂之於精神。讀物可以令人著迷、培養能力、豐富生活、提出挑戰。我們看著白紙或螢幕上的小黑字,而這些文字就足以令我們感動流淚,打開生活的眼界和體會,提點我們安排自己的人生,以及跟萬物形成聯繫。
世上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驚奇了。
本書講述了閱讀的活動、使用的人員及其社會環境,以及在石片、骨頭、樹皮、牆壁、碑碣、泥版、書卷、冊子、圖書、螢幕和電子紙張上的種種表現。內容雖然 側重在西方閱讀的歷史,卻也勾勒了它在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和印度的演進。作者希望大家透過這麼一部歷史,不僅能對閱讀在過去和現在的情形有所了解,更 能明白它在將來所能帶給世界的啟發和力量。
雖然閱讀和書寫是攜手並進的,但它其實是書寫的對立面——兩者即便在腦內也有不同的活動部 位。書寫是技巧,閱讀是能力。文字原本是制作出來的,後來還在機緣湊巧的情況下得到採用;閱讀則會連同人類對書面語潛在性能的深入了解而不斷演進。文字史 顯示了一連串的借用和修正,閱讀史則呈現了社會漸次成熟的各個階段。文字是表現於外,閱讀乃銘感於內。文字有公開性,閱讀具私密性。文字是明白限定的,閱 讀則是開放結局的。文字冰凍了當下。閱讀則行之久遠。
作者簡介
史帝芬.羅傑.費雪(Steven Roger Fischer)
奧克蘭大學玻里尼西亞語言暨文學研究所所長。近年著作有:《文字的歷史》、《語言的歷史》、《語言簡史》、《太平洋島嶼史》、《世界末端的島嶼——復活節島風起雲湧的歷史》等書。
譯者簡介
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文碩士。目前擁有約二十本譯作,包括《亞歷山大大帝》、《海盜》、《浪漫主義》、《穆斯林發現歐洲》、《當我再次想起天主》、《何謂哲學問題》、《愛因斯坦在柏林》和《無效的醫療》等。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講 題:民初報刊中「韋廉士大醫生紅色補丸」藥品廣告面面觀
主講人:張哲嘉 教授(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時 間:98年 4月30日(星期四)下午二點至四點
古契書與台灣史研究討論會
【第四次】古契書與性別研究
主講人:陳瑛珣(僑光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時間:2009年5月21日(四)14:00
地點:臺灣大學德田館206會議室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數位典藏中心
聯絡資訊:02-33664888-303
古契書與台灣史研究討論會
【第三次】十九世紀中葉台灣的邊區事業經營-從金廣福墾隘的契書史料出發再談編輯的光榮,以及編輯與喜悅 ──兩位「電話簿史學家」史景遷與卜正民
文.吳家恆
去年年初, 出版《轉山》時,皎宏一席「編輯光榮說」,傳遍台北半個出版界,讓通路對當時還是籍籍無名的謝旺霖刮目相看,也為《轉山》的銷售鋪了路。編輯的工作雖然瑣 碎、平淡、辛苦的時候居多,但是回頭一看來時路,有時居然看見幽幽的光芒。有些書在編輯的時候,就能享受極大的樂趣(苦樂相隨,當然也有極大的辛苦和壓 力),以致於旁人看來是伏案工作,其實編輯的內心卻是激動跌宕,騰虛凌空。
我 說的是編輯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和卜正民(Timothy Brook)這兩位漢學家作品的經驗。史景遷的名字在中文世界已經是廣為人知,相較之下,卜正民的名字沒那麼響(但是,容我大膽借用馬勒的名言:His time will come)。這兩位漢學家的背景諸多類似之處:史景遷是英國人,在耶魯大學任教,卜正民是加拿大人,是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史、卜二人說故事的本 事都極為高明,以致於編書的時候,不論書中有什麼樣的難題,也都教我「甘為孺子牛」。
史 景遷文學的底子和感性深厚,治史的路數不同於一般歷史學者之細密排比史料,我就聽過有本地歷史學者提到史景遷不參加研討會提論文,都是用別人研究出來的成 果,語氣頗有不以為然之意。但是心胸較為闊朗的學者如李歐梵,就對史景遷運用史料巧妙的手法頗為佩服,能在別人的研究中看出新的意義和詮釋。
像 是史景遷在《追尋現代中國》裡提到沈復,並不只限於《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裡頭那個「並肩夜膳,余暗於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膩,胸中不覺抨抨作跳」的清代 中葉文人而已,而是把沈復放在另一個更大的脈絡中來談論:明末清初的動亂,又是十室九空,就連張岱這樣極盡生活聲色靡麗的人,也要嘆「四十年所積,亦一日 盡失,」乃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
然 而,清朝統治以來,歷經康雍乾三朝,社會秩序得以重建,人口倍增。但是,科考錄取名額不見增加,以致於到了乾隆、道光年間,落第文人無數,已成另一族群。 這些人功名無著,無所掛搭於世,只能浮沉人生,上焉者有祖產家業可恃,下焉者則自謀生計,任其凋零。在史景遷看來,沈復就是其中的人物之一,以天地之廣, 居然只能寄情於閨房。沈復不論為幕僚、或經商,都有著無可言喻的無奈,史景遷鉤出沈復或許更為深刻的生命情調,引了〈坎坷記愁〉的開頭:「人生坎坷何為乎 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則非也,多情重諾,爽直不羈,轉因之為累。」這語氣何其悲痛!而史景遷所能動人心弦的,就是讓人感到歷史的溫度,而這種片段在史 景遷的作品中可說俯拾皆是。做編輯的除非是鐵石心腸、冥頑不化,否則都會心神激盪不已。
卜正民筆下的歷史,同樣也能讓人激動不已,較之史景遷,可說各有千秋,不遑多讓。在《維梅爾的帽子》中,卜正民以維梅爾的一幅畫作《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為註腳,解讀牆上地圖的含意,男女對坐屋中的社會意涵,以及追蹤那軍官頭上的海狸帽子是從哪裡來的。
帽 子是哪裡來的,這個問題並非無意義。在卜正民的筆下,這是通往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一道門:北美的探險者以販賣海狸毛皮所得,作為往西尋找通往中國貿易路線 的資金來源。而歐洲人用以購買海狸毛皮的白銀,則是從南美洲開採出來的。南美開採的白銀,一個往東運往歐洲,一個往西越過太平洋,不管哪個方向,最後都是 用來購買中國生產的瓷器、絲綢等消費品。
歐洲為了平衡對中國的貿易,而有了煙草引入中國的貿易,這為十九世紀的鴉片貿易打了底。
卜正民在敘述上,非常著重技術的細節。因為,作為一個「不安分且永不失好奇心」史學家(註),他很清楚,歷史是由諸多「偶然」的因素所寫成,而這些所謂「偶然」的因素之所以在某個時間、出現在某個地方,背後都有技術因素的支撐。
譬 如,海狸毛皮之所以深受歐洲人青睞,是因為海狸皮毛的內層非常緻密,防水功能佳。(不過,這還需要用混有醋酸亞銅和汞阿拉伯膠的熱水煮過,而工人吸入有毒 蒸汽,容易造成精神錯亂,自古就為人所知。)以致於歐洲的海狸幾近絕跡,隨著美洲的發現與北美的探索,海狸毛皮重新成為歐洲奢華消費的一環。
海 狸毛皮的取得又跟歐洲人槍砲的技術有關。卜正民敘述了當時的火槍如何裝填、需時多久、有多重、如何射擊。這些因素在歐洲人面對北美原住民的時候,發揮了關 鍵性的作用。但是,北美原住民要是知道火槍裝填費時,沒被如雷槍聲嚇到,而是在歐洲人裝填彈藥的空檔予以反擊的話,這些歐洲殖民者不會那麼順利得逞的。
卜正民非常巧妙地把他年輕時在荷蘭騎腳踏車摔車的經驗,與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連在一起,我相信,既然給史景遷一本電話簿就能寫出精彩故事,給卜正民一本電話簿,他也有同樣的能耐,怕的是,在今天要找一本電話簿,恐怕比找史景遷和卜正民的著作還要困難。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promote/spence_epaper.html
項潔教授於演講中指出,「台灣歷史 數位圖書館」是針對臺灣史研究所設計之全文資料庫,他期望以此資料庫為實驗對象,嘗試結合資訊科技與歷史研究,探索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各種可能。這也是台大數典中心成立的目的。他指出,數典中心期許自己能從資料保存,走向學術研究的創新。但這個目標,有賴更多人 文與資訊學者共同投入。數典中心所能做的,是提供平台與資源,促成跨領域合作。
項 潔說,他對於人文與科技的結合能產生的火花,非常感興趣。而「古契書與台灣史」討論會,即是邁向此一目標的初步嘗試。他期待此討論會能藉由聚焦於特定議 題,成為不同領域學者交流的園地。此討論會將以月會方式持續舉辦,邀請在古契書研究卓然有成的學者,分享心得,也歡迎新銳研究者提出具前瞻性的構想。
會 中,負責系統建置系統的台大資工所「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學生陳詩沛與黃于鳴,亦簡介「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功能與特色。陳詩沛指出,資料庫的基本 功能是讓研究者找到所需材料;但「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更希望協助使用者以不同眼光,觀察檢索結果。因此,資料庫特別設計諸如「檢索結果年代分佈圖」、根 據年代、出處、作者、分類的「檢索後分類,以及針對人名地名的「詞頻分析」等功能。此外,資料庫還提供尋找「相似文件」功能,讓使用者能從原本分散而大量 的資料中,找尋線索。
台大資工所碩士生黃于鳴,則進一步說明「相似文 件」功能的設計概念。她說,契約紀錄了土地買賣、鬮分等關係,是研究地方開發與地權移轉的重要依據。然而目前契書資料大多零散不全,就算擁有大量史料,研 究者要找出隱含其中的交易關係,仍需花費相當力氣。然而,借助資訊科技,不僅可以節省許多時間,串連分散的契書,更可能藉此重建原本破碎的脈絡。她也以永 和山庄廖家的買賣契與鬮分契為例,探索此功能如何可能協助使用者,進行家族史與開發史的研究。
三 位講者的報告,引發與會者熱烈討論。多位歷史學者提供資料擴充的方向指引,如《台灣私法》與《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中,蒐集的豐富契書資料;而民間收藏家 手中,至少也有數千件契書原件。亦有與會者提到,2004年出版的重要參考書《臺灣歷史辭典》,已經全文上網,可以加以連結,方便研究者使用。
此外,師大台史所副教授張素玢與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邱澎生均則指出,契書研究者相當重視資料的地域性,台灣古文書蒐集之初往往忽略此點,反而打亂契書原有特性,造成使用不便。因此,資料庫除了提供時間外,也應該嘗試結合地理資訊,提供多元的觀察軸線。
與 會者大多關心資料的正確性。項潔解釋,數位化過程中會盡可能保持史料原貌,進行多次校正,且絕不任意改字。同時,資料庫亦盡量提供原件影像或原始出處,以 便研究者查核。但他也表示,若是歷史考據問題,就非數位化單位之責任。對此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黃富三建議,資料問題可以邀請歷史學者參與,以避免錯誤。
中 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洪麗完則提到,使用規定中提到不得大量下載,但若研究者確實需要大量參考契書材料,如何處理?項潔表示,該規定的考量是避免資料遭到不 當使用,如成為商業營利之工具。但資料庫建置目的,就在開放資源給歷史研究者,而非刁難或設障。因此,研究者只需逕向管理者聯繫,數典中心絕對尊重學者任 何的研究需求。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中,最大宗的資料來源為臺灣「總 督府檔案」中抄錄之契約文書,這一點也引起與會者討論。項潔指出,當初總督府在完成土地調查後,蒐集的契書何去何從,令人好奇。成大吳密察教授曾表示,契 書抄錄後應是歸還原主,但項潔發現,這批總數超過一萬五千件的契書,竟與戰後各研究單位所蒐集之文書,毫無重複。這是否表示,日本政府並未將契書發還,而 是另行保存?在座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柯志明指出,最近台中筱雲山莊發現的契書中,就有官方調查後發還的文書與收據,或許是日本政府物歸原主的例證。但臺大 歷史所博士班陳志豪則認為,契書是否發還可能有地區差異,也隨著調查階段與單位而有不同。
柯 志明說,歷史研究宛如在恐龍墳場考古,披沙揀金,運氣好可以拼湊完整骨骸,但多數時候只找到片鱗碎甲。台灣契書數量龐大,目前所接觸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留 存總數多少亦無從得知。但無論如何,與會者均同意,資訊研究對於歷史學者重建過去的工作,仍能提供相當助益。民間文史工作者楊蓮福亦勉勵在座學生,保持耐 心,戮力以赴,必能在古契書與台灣史的領域中有重要貢獻。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址:thdl.ntu.edu.tw。使用者只需線上填寫申請表,即可獲得帳號密碼,登入使用。「古契書與台灣史」第二次討論會,將於3/26下午二時於台大資工系館210會議室舉行,主講人為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陳秋坤。
一、臺大歷史學報42期
本期簡目
胡勝源 「人心思魏」與魏齊禪代
葉言都 郵發合一──中共建國後報業發行的變局(1949-1954)
童長義 〈建國分寺之詔〉擬稿及頒布期日新論
楊肅獻 柏克思想與英格蘭啟蒙運動
黃文齡 種族隔離下的自力救濟
──美國進步時期黑人、肺結核病與醫療照顧之研究
劉光臨 市場、戰爭和財政國家──對南宋賦稅問題的再思考
陳榮聲 山室信一,《キメラ──満洲国の肖像》增補版本系網頁「出版品」-「臺大歷史學報」http://www.history.ntu.edu.tw/publish/query.asp
二、文史叢刊
135 簡良如 《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的人文圖象(中文)
136 王仁祥 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歷史)